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文学作品背后的人物有哪些

  1. 文学作品中,哪个人物的出场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文学作品中,哪个人物出场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我来说一个短篇小说的出场人物吧。

这是一位硬核老母,出自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原文对老母出场的描写是这样的:

“那个女人的眼皮上青筋暴露,她身材矮小孱弱,身上没有一点儿线条,穿的衣服裁剪得像件法袍。要说是女孩的妈妈,她显得太老了一些。整个旅途中,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漆皮剥落的皮包,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

文学作品背后的人物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实,这位老母年纪并不大,跟她同行的女儿也就七、八岁左右,我会把她与“硬核老母”关联起来,是因为她紧接着跟女儿说的话:“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接下来就算渴死了,到哪儿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

到底她俩要干什么,渴了还不能喝水,尤其还不许哭?这个疑问要直到***结尾才能解开。然而,故事情节并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位老母的形象塑造是如此饱满、深刻、精准,这在短篇***中是很少见的。

马尔克斯把一位不卑不亢的老母刻画得丝丝入扣,她带着女儿来给被小镇居民当做“小偷”的儿子上坟,面对神父对她儿子的鄙视和怀疑,她极度克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坚定的神色说:“他是个非常好的人。

文学作品背后的人物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老母下意识的自尊,并要求小女儿自尊,同时给死去的儿子送来自尊。她挑战的不仅仅是神父、小镇居民、或拉丁美洲人民的道德判断,她更是在强烈谴责对生命的一切不尊重。这正是马尔克斯创作这位人物的真实用意。

我是爱读书的大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来分享阅读的乐趣。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文学作品背后的人物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是一个女人暗恋的极致与自我的情感剖析。

这部茨威格作品,讲述了一个作家R在41岁生日晚上收到一沓厚厚的来信,信上说她对作家爱慕了整整一生,如今她已濒死,而作家对她却一无所知的故事。

作品从开头到结尾,都是女人的暗恋的自我剖析。13岁之前,她的生活郁郁寡欢、杂乱无章,直到他如骄阳一般地闯进她的生命,照亮了她黯淡的生活。

茨威格用细腻的笔触,诚挚的笔调,独创的主题,描绘出一个女人浓烈而克制的爱情。她是多么懂得作家这个逍遥自在的情场浪子,爱他至极,却不愿以爱之名绑住他、束缚他,令他为难,令他反感。一生都在追逐他。

但与之想对比的是作品结尾,作家朦朦胧胧的微弱记忆,一点也想不起来女人到达是谁。女人一生的暗恋,一生的情谊似乎都成了否定。

看到这里,绝对让人泪奔๐·°(৹˃̵﹏˂̵৹)°·๐

这是我读过最好的中篇***之一。除了茨威格没有人能如此了解女人,将一个女人的感情写得这么细腻、动人、不可思议又无比真实。甚至可以说,茨威格比女人还要懂女人。那些,浓烈、克制而又骄傲的暗恋,本来就难以表述,而茨威格把这个人物处理的很好。

有人说女人的暗恋过于卑微,一生似乎都在期待着与作家相遇相认。但我却绝对女人是骄傲。很好了诠释了,我爱你,与你无关。经历过暗恋的人都想得到回应,但从始至终,女人都了解作家,从来都没有打扰到作家,知她懂他,不存在两两纠缠,就没有掺杂任何的污渍,这无疑也是最好的结局。

如果你感兴趣,建议还阔以去看徐静蕾的这部作品改编电影,改编的很有中国民国时代的味道。伴着林海《琵琶语》淡淡忧伤的基调,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一个女人的一生。


@雅室雕龙 来为您解难答疑,文学院毕业的我,对文学作品多有涉猎,但愿能的帮到你。

引言

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诗歌散文、***、戏剧,写人的作品也是多如牛毛。下面@雅室雕龙 便沧海拾珠,挑几个人物出场比较印象比较深的作品,来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雅室雕龙 品茗答疑

其一,刘鹗《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中白妞王小玉的出场。

白妞王小玉的出场使用了“水涨船高”之法。出现反复铺垫,进行侧面烘托,多方映衬,最后烘云托月人物出场。

  1. 先写戏院的盛况。人们为了看、听妞王小玉说书,都来得很早,不论达官贵还是市井小民都是提前来的,晚了就没座了。人声鼎沸,一片嘈杂,现众与做小买卖的挤满了戏院。这是侧面烘托白妞王小玉技艺之高超,魅力之巨大,来的都是粉丝儿呀!嘈杂的场面又与后文她的出场时安静形成对比,对人物也起了衬托作用
  2. 写琴师出场,先抑后扬。先写其貌不扬,脸如风干的福橘皮。初琴技也不甚了了,到最后全用轮指,技艺之高今人叹为观止。琴师也为后面白妞王小玉的出场做铺垫,起烘托映衬的作用。
  3. 写黑妞的出场。从黑妞的长相、穿着打扮、及演唱多角进行描写,特别是写其演唱技艺,言其演唱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效果如“花坞春晓,群鸟乱鸣”。让观众以为这就是最高水平了,已经是登峰造极了!但她也只是为后面的白妞王小玉的出场做铺垫,是为了烘托映衬白妞王小玉的出场。
  4. 最后,白妞王小玉出场,从前面的侧面烘托描写,进入正面描。让读者明了琴师、黑妞等都是“水”,白妞王小玉是“船”,前面的“水涨”是为了后面的“船高”!如此,烘云托月,水涨而船高,白妞王小玉终于出场了。

△老残游记

其二,《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通过“林黛玉贾府”来安排《红梦》的主要人物出场,其中王熙凤的出场给人以深刻印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嗓子:我来迟了。先听到笑声和话语。人未见,声先闻,先声夺人。丫环婆子们屏声静气的表现侧面表现了她在贾府的地位及威势。然后才是王熙凤的正面出场。精彩!

△王熙凤剧照

另外,吴伯箫的散文《猎户》中英雄董昆的出场也相当精彩。

整篇散文大篇幅写尚二叔、和百中老人,直到最后才写打虎英雄董昆出场。这个与前面的“明湖居听书”中白妞王小玉的出场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对董昆几乎全是侧面描写。

△吴伯萧散文选

结语

总之,人物出场留下深刻印象的文学作品太多,恕@雅室雕龙 不能一一列出。这里权当抛砖引玉,但愿@雅室雕龙 的回答能给您带来帮。喜欢请关注我@雅室雕龙 ,谢谢支持!

我读过文学作品中,《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林黛玉的出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到回答里边很多朋友大部分都写到了她们,我就不再多说了。

在这里我说一下我看过的外国文学作品里边的,同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出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

***中安娜的出场,不同寻常,没有***用肖像描写,而是一个侧面烘托。

伏伦斯基问奥勃朗斯基接什么人,奥勃朗斯基回答:一个美丽的女人。

人物对白,让人感觉这个将要出场的安娜好神秘。

下面就是***里安娜出场的描写。

“伏伦斯基跟着列车员登上车厢,在入口处站住了,给一位下车的太太让路。伏伦斯基凭他丰富的社交经验,一眼就从这位太太的外表上看出,她是上流社会妇女。他道歉了一声,正要走进车厢,忽然觉得必须再看她一眼。那倒不是因为她长得美,也不是因为她整个姿态所显示的风韵和妩媚,而是因为经过他身边时,她那可爱的脸上现出一种异常亲切温柔的神态。

他转过身去看她,她也向他回过头来。她那双深藏在浓密睫毛下闪闪发亮的灰色眼睛,友好而关注地盯着他的脸。仿佛在辨认他似的,接着又立刻转向走近来的人群,仿佛在找寻什么人。在这短促的一瞥中,伏伦斯基发现她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樱唇中掠过,仿佛她身上洋溢着过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从眼睛的闪光里,忽而从微笑中透露出来。她故意收起眼睛里的光辉,但它违反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隐隐约约的笑意中闪烁着”

意思的是,安娜出场后,作者进行的肖像描写,居然没怎么涉及到具体细致的相貌衣着之类的描写,而是从伏伦斯基的感觉出发,反而出现的是一长串形容词汇极尽概括安娜的举手投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