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文字描绘的场景,读者是靠着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出来。
作者想的是70分,能力好的能描述到80分,读者的想象力,可能在70-100分,那么读者对电影场景的心理预期就有80-110分。
而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每个人想象出来的场景都有所不同。
若是作成电影场景,电影能按照作者要求做到70分。
***设读者的容忍能力在心理预期分数上下10分浮动。
文学原著中其实有两种视角,一种是作品中的角色(一般是主角)的视角,还有一种是作者自身的视角。一个普通的读者在读原著时是受两种视角影响的。读者通常会把自己代入其中的角色,在感受作品情节的跌宕起伏时,完成阅读体验,而原著中会因为作者的写作特点穿插一定量的心里独白,还有旁白,还有场景描绘时的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词句,所有这些在改编电影时很难保留。
电影是由一个个场景画面连接起来,电影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左右,文学原著的情节要改编成电影必须删除大部分情节对白,编剧在将原著改编成电影剧本实际上就是第二次创作,原著中的作者视角由编剧视角代替,更何况还有诸多因素影响,比如演员的发挥,摄影师的画面抓拍,投资的影响,特效技术的限制等等都会令电影和原著的区别越来越大!
感谢相邀。
其实就是一个维度问题。
原著描述的维度,是三维,四维,甚至是超维度的,所以才会有天马行空一说。
镜头展示出来的画面,或者是特效,尽管花里胡哨,但是给不了观众当前维度外的体验,也就是扼杀了观众当前的想象力。
还原原著的画面吧?暂时还没有那个拍摄能力。
当然,AR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这种说法我觉得有待商榷。
可能在某个时期更注重文学的发展,不过也有时期注重科学文化。众所周知,在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领先于时间,四***明、地动仪、纺织,陶瓷等技术更是让世界震撼。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只是清***的闭关锁国,导致我过近代的科学技术与世界脱钩,让人产生了古代不重视科学技术的错觉。
文学可能与当时朝代的制度有关。科举制度给天下士子打开了通向官场的捷径,文化不过关就与官场无缘。而且当初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等恶劣的风气更是让人认为苦读书也变成了发家致富的捷径。另一方面,我国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序也让读书人高人一等。所以说,有人会认为我国古代更注重文学。
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这好像是恩格斯说的。中国在很早就建立了大统一的王朝,总体来说社会相对安定,民殷国富,生产力发展能够基本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周围都是落后于中国的小国。所以整体对科技需求不是很紧迫。
西方各国,历史上很少有过统一。各国之间竞争激烈,国土狭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西方的科技发展黄金时期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后来就是一千多年的黑暗中世纪。直到十六世纪后,才有许多有作为的科学家了理论出现。而这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和工业生产的需求。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9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