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童年都是无神论!看的书籍基本都是[小人书],故事会,聊斋等,那个时代没有外来文学供看,承前文学图书籍之类,当时还末对外开放,很少看到外来书刊,70年代的青少年看的最多的就是[小人书],很少杂志刊物,总的来说就是这样认知70年代的看书学习环境,全都是基本看这些书。
那时候精神食粮特别匮乏,基本上饥不择食。回想下看的书,特别繁杂,文学类的大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版的革命文学,比如《艳阳天》、《金光大道》、《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较量》、《黄石口》、《沸腾的群山》、《桐柏英雄》、《追穷寇》、《淀上飞兵》、《林海雪原》、《战火中的青春》、《大刀记》等等,有些小说还是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其他的就是林汉达先生编著的一套历史丛书:春秋故事、战国故事、两汉故事;还有《十万个为什么》,国外***接触甚少,也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欧也妮葛朗台》、《基督山伯爵》以及《悲惨世界》、《茶花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有限的几本***。总体说来,读过的书面比较狭窄,数量也不够,只是为了满足少年求知若渴的心灵需求而已。
7O后的我,电视是小学四,五年级才有的,我是在一个比较贫穷的小县城长大的,没听过胎教音乐,没接触过学前启蒙,没上过幼儿园,八岁直接上一年级,数不到50个数,字一个也不认识,背着手工缝制的花兜兜,装着一本数学书,一本语文书,上学前没记得有我们可以看的书,到了=年级认得些字,就是看那时唯一的儿童书籍小人书,其实是连环画本,有三毛流浪记,刘胡兰,二小放牛,周扒皮,智取威虎山,不是揭示旧社会的黑暗,就是颂扬英雄主义的书,到了三四年级就可以看到故事会了,人间百态善恶美丑都跃然于故事中了,到了五,六年就有了***月刊,连载这样比较长也比较深刻的书刊了,上初中想看红楼梦,只在一个同学家里找出残破的半本,还看得津津有味,那时的愿望就是有通本的书一桌子,看完这套还能有下一套,那是最美的读书时光,纯朴的像发黄的纸张,之后就有了一个读书泛烂的阶段,琼瑶的书像一阵飓风刮歪了青春的我们,我们为之流泪,感慨,心怀崇拜一夜读一本,课堂上套在课本里沉溺在琼瑶阿姨的华胥引里。
到读小学的五年,就连小人书、连环画等,我都很少见。偶尔见到几次小人书,要么,是村里比较有钱人家的孩子买来,要么,是小伙伴们到城里亲戚家时带回来的破旧小人书。80年以前,家里点个灯泡只有15瓦,写作业时还得考虑少点两个灯泡,还得在家人所在的房间写字念书,不能单独到另外的房间点灯。就这么个状况,哪还有什么闲钱买小人书、连环画看。放学以后,放牛放马找猪食,星期天有点空闲时间了,捉鱼摸虾、掏鸟窝、玩泥巴,哪有什么文化生活。
如同描述的一样,神话、聊斋、三国系列的小人书,都曾看到过,可以用爱不释手来形容。其实,70后的我,小时候看得更多的名著系列、抗战系列和解放战争系列的小人书,而线装的四大古典名著却怎么也读不完,看着看着书页落了,书也不见了。一本《画皮》方知世上的鬼厉害(《聊斋志异》);一本《西游记》懂得孙行者、者行孙、行者孙其实就是同一个孙悟空,还知道孙悟空冒用小妖的令牌好多大魔王都发现不了;一本《长坂坡》,羡慕张飞万夫不当之勇,一声令喝吓退魏军大将,还有某连环画看完白脸郎君马超威风凛凛的形象就在眼前;一本抗战系列的连环画中,机智的小八路俘虏了叫樊通的***军官,八路军指导员直笑“饭桶!连个小孩都斗不过”……童年少年,就这样开开心心地度过。世界是属于我们的,世界也属于你们的,小学生就像每天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老师们引用伟人的话激励着那时年少的我们,记忆犹新!常忆少年时代往事,常忆起小人书!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19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