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阅读印象深刻

  1. 不同人看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是否唯一?

不同人看文学作品主题思想是否唯一?

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就像西方说的一样,1000个人眼里有1000个哈姆莱特我们中国也有句话叫“千人千面”。同一个字不同人去解释都会有不同的说法;同样一句话,不同的嘴里说出来会有不同的表达内容;同样一篇文章,不同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发现不同的内容.所以说这就是什么文化创作产品会让人类思想不断的进步,因为写出这篇作品的人,也许他当时只是写出了这个现象,但是后面的人通过读他的作品,发现了不同的内容.通过表象看本质,这是人类通不同于动物的特征.

不同的人看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会有相像的部分,但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也就不存在唯一的主题思想。

这就是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之处。文学作品能得到大多数人喜欢,除了作品的文字或优美,或悲伤,或愤怒,或喜悦等等,还让人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得到了情绪宣泄或者是思想共鸣。除此之外,还应该在精神上、主题上得到了作品欣赏者的认同和感慨,满足与享受。充分体会到了作者奋笔疾书时的那份感动,与作品发生了综合性的共振。

文学理论阅读印象深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也有了自己较为深刻的,个性化的理解。当这种理解得到了更多欣赏者认同的时候,就形成了所谓主流观点和作品评价。这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带给世人的精神财富或者说是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引发阅读者趋之若鹜的原因。

但是,中国有句俗话: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每一个文学作品欣赏者都会从自己的人生阅历,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等角度出发。去探索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得到的答案也不竟完全相同。这就是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

通过阅读、欣赏、回味、遐想与作者做一个跨越时空的交流。或击掌叫好,或同仇敌忾,或惺惺相惜,或垂泪相伴。闭上眼睛,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情境在脑海中荡漾,渐渐的与自己的思想、情绪产生非常奇妙的融合。那种感受非常奇妙和美妙。

文学理论阅读印象深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作者的角度出发,作品主题是明确唯一的,是其创作的动机、目的和主旨。但是,从读者的角度审视,作品主题则是多元的。这是因为,每一位读者都会从自身的角度去审视、品味、理解和解读作品。由于读者的不确定性,对于同一件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就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是由读者的文化、经历、审美三观、环境、心境决定并随之变化的。同一件作品,同一位读者,在不同的时间、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和解读。比如红楼梦》,读第一遍与读第二遍、第三遍的感受和理解会有变化,年轻时读与中老年时读又不一样,有时甚至大相大相径庭。所谓"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林黛玉"就是这个道理。

这本不应该是一个问题,这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常识。

读者对任何文学作品主题的理解,都不可能是唯一的结论。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要么是这部文学作品并不成功,要么它已经不属于文学,而只是单纯的宣传品。其理由主要有三:

文学理论阅读印象深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是通过故事人物形象来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表现作品的主题的,而不是象写论文那样,通过概念和判断来严格界定表达的意思,使之具有确定的唯一性。也就是说,文学作品是形象大于主题,所以必然具有多义性和多解性。

二、读者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社会层次和思想意识的不同,所以在看待某一个事物时,不可能是同一种理解,其结论一定存在差异。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三、看书的角度和立场不同,也会造成理解不同,结论不同的。苏轼先生有句著名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看问题的角度。还有,现在常用的一个说法:“***决定脑袋”,说的就是看问题的立场。

除了以上三点以外,还有一些次要因素,如读者的文化程度、审美偏好、读者与作者的关系程度、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时代距离等等,也都对读者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有着一定的影响,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要说明的一点是,小学、初中、高中考试题中要求学生背的文学作品主题正确答案不在此列。


这个问题……有句话叫做:“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成长环境、经历、[_a***_]的影响下,会对一部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如果你把哈姆雷特看成了哈利波特,那就离谱了……

主题思想是多元的。看《氓》(最近语文课在学的课文),有人看出遇人不淑,有人看出自尊自爱……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学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人不同时期读文学作品也能看出不同来,这正是文学的魅力。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能吸引人时时解读,历久而弥新。

但情感取向是一定的。因为情感取向将就是作者主观表现的好恶。如果你看《氓》,觉得那男的没错,那女的很渣,这就有些偏颇了。当然也不排除你所处的社会环境为你塑造的三观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