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渤海国,公元698年靺鞨族首领大祚荣在我国东北建立的***。渤海国从公元698年建立到公元926年被耶律阿保机灭亡,共传15王,享国229年。
唐朝六大都护府中安东都护府是用来管理***东北部少数民族区域。下设营州上都督府、饶乐都督府、松漠都督府、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室韦都督府。其中渤海都督府就是用于管理粟末靺鞨的军政机构。这也是后来大祚荣受封渤海郡王和渤海国名的由来。
作为唐朝的藩封国,长期与唐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周边国家、部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与交往,从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故被当时的人们誉之为“海东盛国”。渤海国巅峰的疆域,南以浿江(今大同江)和泥河(今龙兴江)与新罗为界,北抵今三江平原一带,与北黑水靺鞨相接,东临日本海,西至今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接壤契丹。
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机灭亡渤海。契丹灭渤海国后,封皇太子耶律倍于渤海故地,因渤海在契丹东方,故名为东丹国。
安东都护府下设的几个都督府要特别注意室韦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注意渤海都督府比较好理解:渤海国由靺鞨人建立,被契丹人灭亡。但是契丹人建立的大辽帝国200余年后,又被靺鞨人的后代女真建立的大金帝国所灭(靺鞨到辽代称女真)。是不是很有历史的喜感?相当于女真和祖先先后建立了三个崛起于东北白山黑水的***,并且一个比一个厉害。顺序是这样的渤海国---金国----后金国(大清)。
渤海国(698年-926年)“渤海国”名来自于唐朝所赐的“渤海郡王”封号。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是我国唐朝时期,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的地方民族***。始建于公元698年(武则天圣历元年),初称“震国”。七年后(公元705年)归附于唐王朝,十五年后(公元713年)被册封为“渤海国”,由于谐音也成为北邵国,与南面的南昭国相呼应。公元926年(辽太祖天显元年)被契丹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
靺鞨历史上最早出现在北齐,包括十余个部落,粟末部落分布在最南部,靠近内地和高丽,所以发展非常迅速,隋朝建立后,粟末臣服于隋朝,从政治上确立了从属关系,隋帝杨广在位时一起攻打过高丽,立有战功。唐朝建立后,在粟末靺鞨居住的地方设立了燕州,首领被封为燕州总管。696年,契丹发生饥荒,契丹向营州都督请求给与救济,但都督非但不就还***契丹首领,引起了契丹人的强烈不满,6月16人契丹人在营州叛乱,杀死都督,没几天队伍发展道路数万人,武则天派兵讨伐,唐军大败,不过最终被杨玄基平定叛乱。契丹人的反叛削弱了唐王朝东北的通知,给靺鞨族创立地方***创造了有利条件,698年创立的自己的王朝,国号震,大祚荣自立为震国王,建国后,唐朝一直忙于东突厥,无暇顾及震国的建国活动,使大祚荣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发展。705年唐朝与东突厥关系缓解,唐中宗派使臣前往震国招抚,大祚荣欣然接受,双方达成和解。706年东突厥再次范进,唐朝损失惨重。713年唐朝又派使臣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受册封后,大祚荣去掉靺鞨,称为渤海,忽汗州都督府也称为渤海都督府
渤海国名字来源于唐玄宗皇帝时期赐给时任渤海国国王大祚荣的封号“渤海郡王”而来,但在此之前,渤海国已建立了近十五年的时间。
在唐朝建立时,东北亚一带活跃着一支非常强大少数民族-靺鞨,后来分为好几支比较大的部族。其中在今天黑龙江流域附近生活的靺鞨人称为黑水靺鞨,而在今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生活的靺鞨人称为粟末靺鞨。
靺鞨族历史悠久,在北魏时就已经和同是中国东北地区强国的高句丽连年征战。
夫余国衰落后,粟末靺鞨开始南下,而高句丽也在积极北进,他们的目的都是填补夫余国灭亡后的权利真空。因此粟末靺鞨和高句丽瓜分了夫余国故地。这段时期,粟末靺鞨在和高句丽的争雄中渐渐处于不利的地位。
隋末唐初时,与高句丽斗争处于下峰的一部分粟末靺鞨部族因不愿臣服于高句丽,迁到辽西柳城一带,而未迁走的粟末靺鞨居民则被高句丽征服。成为高句丽对外作战的附庸军。
随后太宗高宗两朝不断对高句丽用兵,两边的粟末靺鞨均有参与,在战场上也互相杀伐。随着唐朝对高句丽军事行动的不断胜利,助唐作战的粟末靺鞨获得了大量俘虏,同时也不断受到唐朝赏赐。高句丽快亡国时,粟末靺鞨的实力已经为东北其他少数民族所忌惮。
武则天当政时期,契丹反叛,唐多次派重兵压境,均被契丹击溃。为粟末靺鞨脱离唐朝统治者的控制创造了条件。不久后后突厥崛起,不断入寇唐在东北的边州,契丹和奚也依附于后突厥,给唐朝造成麻烦。此时东北与中原的道路被隔断,粟末靺鞨的首领大祚荣抓住机会,于公元698年立国称王。
公元十世纪,契丹崛起,而此时的渤海国已陷入分崩离析的危机之中,契丹趁机大肆进攻渤海国,不断掠夺渤海国领地。
公元925年冬季,契丹国主耶律阿保机亲征渤海,第二年春季,渤海国都上京龙泉府陷落,渤海国灭亡。
靺鞨是居住在我国东北白山黑水间的一个古老民族。先秦时称肃慎,汉代称挹娄,南北朝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分成若干部落,有名的有白山、黑水、粟末等部,以黑水部最大。
唐初即遣使向唐朝贡,唐玄宗***十年(772年),黑水靺鞨酋长倪属利到长安,玄宗封他为勃利州刺史,不久在其地设置了黑水都督府。
粟末部居地最南,与汉地接壤,文化较其他部落高。698年,首领大祚荣建立***,称震国王,从旧国为都城。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从此去靺鞨号,专称渤海。719年,大祚荣死,子大武艺立,这就是武王。
武王时向周围发展势为,此后渤海南与新罗以泥河(朝鲜龙兴江)为界,东至日本海,西达契丹,辖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渤海建立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和唐朝发生密切的联系。渤海的使节不断到唐朝来,渤海的王要受唐的册封。渤海的官制完全模仿唐朝。渤海***的建立,对于东北地区的开发以及东北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都有推动作用。
说说我的家乡即墨吧。
即墨建城的历史很早,早在战国时期,即墨就被称为“三齐名区”,文化发达、经济繁荣、商贾云集,与齐都临淄“并夸富饶”,尽享渔盐之利。燕国大将乐毅带领五国联军,连下齐国七十二城,只有两座城池没有打下来,其中有一座就是即墨。也正是凭借着即墨积蓄已久的财力人力,田单在此地大摆火牛阵,攻破了五国联军,助齐王顺利复国。秦汉之交,齐王田横的五百义士在此自刎就义,后来徐悲鸿还特意画了幅画,叫《田横五百士》,一时传为美谈。
在接下来的两千年里,即墨城经历了风风雨雨。特别是从宋末到明初。听家里老人说起,那段时期整个即墨的县志基本都是空白的。大概是由于战乱吧。到了明清时期,即墨的经济得到了恢复,特别是明初的统治者从山西,云南等地迁徙了大量的百姓,到了明朝中期以后,士绅崛起,人才辈出,周、黄、蓝、郭诸显姓望族中人才辈出,或以名宦显赫,或以“勋绩”昭著,或以文学闻达,或以忠义流誉,先后有近百位青史留名的人物。只不过自1898年德国人占领青岛以后,即墨县就变得越来越不那么重要了。原先是上官的即墨,反而被青岛所管辖,渐渐的成为青岛的一个县级市。哦,不对,前几年刚划的区。所以啊,我相信家乡的发展会越来越好的。(配图为实景,欢迎大家来即墨旅游)
给你介绍一个地方,绝对历史悠久。
凉州,现称武威,自汉代以来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重镇,在唐代时因为与西域贸易发达,凉州成为了当时的第三大城市。
除了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凉州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还先后成为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的首都,在西夏时期作为陪都。
东晋时期,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曾住跸凉州,在此讲说佛法,翻译经书,现存有鸠摩罗什寺,就在武威市区内。
目前我国的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就出土自武威。
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窟——天梯山石窟,也在武威境内。
要理解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明白一个前提:中国古代一直以农立国。农业直接关乎国家命运。
首先气候上的变化直接提现在农业上,任何一次大旱以及洪水都会对农业造成巨大影响,如果遇上千里旱灾之类的,帝国的统治将受到致命威胁。
气候的变化既是天灾,又是人祸。
中国本身处于季风气候区,气候本就不稳定。
我们列举一个例子:今年季风太弱,中国大旱,农民怨声载道民心不稳,而中国以北的少数民族也寸草不生难以生存,游牧民族要吃饭,就来南方抢,朝廷要打仗,要收钱,百姓没收成,饭都吃不饱,没钱,于是百姓暴乱,游牧民族入侵,王朝灭亡。
明末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而人也会对气候造成影响,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得古代中国精耕细作,对土地伤害很大,一旦一天土地肥力到达极限,各种自然灾害就会出现,上一过程就会重演……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0001.html
上一篇
中国最常见的文学流派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