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分析曹操,文学理论分析曹操的形象

  1. 为何说魏武帝曹操是文治武功的大政治家?

为何说魏武帝曹操文治武功的大政治家?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历史惊文"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看看所谓的 文治武功什么意思

解释:指政治军事,常用于古代君主在统治国家或地区时的表现。文的责任在于治,武的责任在于功,在于所作以劳安邦定国。

我认为,若论起文治武功,历史上是没有个人能够超越曹操的。

当年董卓作乱,在曹操的倡议下,18路诸侯联合起来一起讨伐董卓,由此,曹操声名远扬,崭露头角。

文学理论分析曹操,文学理论分析曹操的形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来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了他的沙场之路。在此期间,曹操打败了张秀,吕布,袁术,袁绍,乌丸,刘表,马超,韩遂,张鲁等各个军阀势力,使自己势力不断扩大,为后面的曹丕称帝打下了基础。

你看历史上的皇帝,像秦始皇,宋太祖,成吉思汗,汉武帝等等他们的武功确实非常厉害,但是文采真的是有所欠缺。比如赵佶,李煜文学造诣确实是非常之深,但却不懂得治国之道,最终成为了亡国之君。


而曹操,它集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三者于一体,而且平心而论,在中国历史中,这三项曹操每一项都可以说是除处在领先的位置,所以我认为,曹操的"文治武功",实至名归。

文学理论分析曹操,文学理论分析曹操的形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是和你一样爱好历史的"历史惊文",喜欢就关注我哟~

曹操也是一个在历史评价上非常有争议的人物,正史评价和民间评价绝然相反。这主要“得益于文学巨匠罗贯中名著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形象的刻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民间演绎。尽管罗贯中的思想根本上是以刘氏***为正统,但是,客观分析整部《三国演义》,仍然不难看出曹操的文治武功和雄才大略。

一、 曹操的极高的政治格局。曹操的政治目标显然不是搞地方割据,而是要统一华夏,这一点可从曹操一生征战中,可以看出他的“鸿鹄之志”。另外谈匡扶汉室,各路诸侯表面上都打着这个旗号,实际上忙着割据自封。比如调门喊得最高的刘备,献帝还在位就自己称帝,袁绍看见汉家天子落视而不见,袁术、孙坚为个玉玺打得头破血流的。而曹操虽然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平心而论,如果不是曹操迎奉献帝,汉朝早就灭亡了。曹操在政治上虽有代汉之心,却无代汉之胆占据天时之利的曹操却没有这样做。正如他自己感叹的那样,“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可见曹操志在统一,对历史的发展是正面的。

文学理论分析曹操,文学理论分析曹操的形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曹操有非凡的人格魅力。当时各种人才可以说是都慕名投奔到曹操的麾下,真正是文有谋臣如荀 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庞、吕虔、毛玠等为他出谋划策,武有猛将如夏侯惇、夏 侯渊、典韦、许褚、李典、曹洪、曹仁,更有被誉为“曹操帐下五子良将”的张辽、张郃、 徐晃、于禁、乐进等制其兵并且冲锋陷阵、浴血奋斗,真可谓人才济济,谋士如林,战将如云。可以说凭着曹操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胸怀,构建了自己强大的文武班底。当然曹操也不是什么人都用的,他最看重的一点就是“忠义”,对关羽、徐庶是留,对吕布、杨松是杀,就充分体现了曹操的用人原则。

三、曹操有显赫的文治武功。曹操南征北战,东征西讨,一生亲自参加并指挥了近50次战役,先后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最终统一中原,纵横朝野,把持政局,成为当时中国实力最为强大的顶尖风云人物。在治理能力上能抑豪强行屯田发展生产,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以及大力延揽各种人才等等各项比较开明的政治措施,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在曹操的大力纠正下,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为之一扭,仅这点就比刘备、孙权强多了。

四、曹操有杰出的文学成就。这一点应该是最没争议的,曹操不仅武艺高强,更博学多才、擅长书法、围棋、通晓音乐歌舞 和工程技术。在文学上,以四言诗见长,散文简洁明快,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他的《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东临碣 石》、《龟虽寿》,都是千古名篇

所以主席点评曹操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曹操从樊城之战的摩陂回到洛阳,一病不起,临终写了《遗令》,要求薄葬,熏香不用于祭祀、分给诸位夫人;要求夫人们在家学习编制丝带和鞋子,卖掉换钱。这就是“分香卖履”,颇有人情味。

曹操历史上的形象一直不好,主要是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窃取”东汉大权,为儿子篡夺汉室铺平了道路;曹操狡诈、残忍、果于杀戮。但是,平心而论,东汉王室已经无权,曹操的权力也是他自己打拼来的。他能将大权拱手让给汉献帝吗?如果让了,自己的下场如何?

曹操是三国时期最耀眼的人物,袁绍、公孙瓒、刘表、孙权、刘备等人无法相比。

曹操是杰出的军事家,在四面环敌的中原屡破强敌,连对手们都深感敬佩。很多时候曹操的境地要比刘备险恶,却最终都能化险为夷。反观刘备,一生都在打败仗,很多时候条件要比曹操好很多,却把仗打烂。刘备参加了赤壁之战,但并非主力,在赤壁之战中史书没有刘备军的记载,只是在吴军击败曹军后,刘备军才与周瑜水陆并进,实施追击;在东吴与曹仁打了一年的江陵围城战中,刘备军依然只是配合;在刘备已经进入刘璋腹地、还有内应、刘璋对其深信不疑等大好形势下,竟然在别人家的地盘上打了一两年的持久战,早已犯下了兵家大忌,只不过城内是同样的庸才刘璋,刘备才侥幸夺取了益州,成都城内就算换成沮授、袁尚,结局就不好说,这与曹操当年夺取冀州时的艰难几乎不可同日而语,而曹操当年表现的却是纵横捭阖、果敢坚强,当顿兵邺城坚城之下、面对袁尚救援之军时,他敢于果断迎战。刘备的荆州是借来的,益州是偷来的,只有汉中是打下来的,而曹操占领的土地除去荆州(得而复失),其余基本上都是打来的。

论文学才能,曹操的文学才能有目共睹,是文学史上“三曹”之一。我们再照顾刘备、孙权,他们也拿不出作品来。   

论书法,曹操是位法大家。   

论勤俭,曹操简朴是出了名的,史称,他“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攻城拔邑,得美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四方献御,与群下共之。”

曹操在文治方面主要有两个卓越的贡献,第一个是首倡屯田制。东汉末年战乱不断造成了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成为了流民,这些流民大部分铤而走险加入了黄巾军成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

当时东汉朝廷***用最为简单粗暴的办法来对待这些流民叛军,那就是派兵去镇压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治标不治本。后来曹操在平定青州黄巾军将投降的黄巾军收编为正规军,并且还给他们的家属分发农具用来开垦荒田。从此之后这些流民就有了归属不再是国家的祸患了。

第二个文治方面的贡献那就是独辟蹊径唯才是举使得许多人才受到了重用。曹操是一个爱才的人,唯才是举是他执政期间一个开创式的创新。曹操不拘一格引用人才在当时给了很多出身不高的人机会。

曹操的武功这个很多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都清楚。曹操在东汉末年击败了北方所有的割据军阀奠定了后来曹魏的基本国土面积,他曾率军讨伐过鲜卑乌丸让北方的游牧***对中原王朝表示臣服,这些大概就是曹操的武功表现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