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文学作品里的善

  1. 文学揭示的是善,还是恶?

文学揭示的是善,还是恶?

虽然人们经常将***放在一起说,但事实上,***三者并不统一。

真的东西未必善和美,比如虫子就很真实,但肯欣赏虫子的人就很少,大便也很真实,恐怕也不会有人围观。同理,善与美也经常是矛盾的,在小说中,常有“有趣的坏蛋与乏味的好人”的现象,主角太完美,常让人生厌,倒是坏蛋比较有趣。

三者之间为何有冲突?因善是人工的标准,会随时代文化而变化,同样,美也是人工的标准,不同民族、不同环境的中,人们对美的理解也不一样。中国人画上帝,一般是中国人的模样,非洲人画上帝,一般是黑人的模样,欧洲人画上帝,一般是白人的牧羊。

文学作品里的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既然善和美都非客观标准,那么只有一个标准是相对客观的,那就是“真”。

如果***是反应“真”,自然就要展现世界的真实面目,其中也包括人性的丑恶。所以在相当时期,***变成探寻人类精神边界的工具。

比如通奸,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但有了安娜·卡列尼娜,我们就会觉得通奸者可能也很可爱,比如***犯,过去看就是坏蛋,但有了科尔尼科夫,我们发觉他也能接受,比如一心往上爬的人,过去认为是小人,但有了于连,我们会为他的命运感到悲伤,觉得他其实也是受害者,值得我们同情。

文学作品里的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说文学只为道德教化,那么我们就会错过很多生动的***人物,就会失去许多道德教育的体验,就会对世界的真实缺乏足够的了解,就无法变得更宽容。

换言之,文学与人类的道德敏感是相关的,但它不受道德律条的约束,它有自己的规则,只有尊重它,才可能有好***,反而可能培养出更丰富、更有趣味也更有道德感的人。而一个麻木者,由于他精神是残缺的,往往在道德上也是不太完满的。

不过,片面强调***的“真”也有副作用,那就是无非给***的美以定位,只能用“惊异”“好奇"来评判***优劣,这就用传播价值替代了***的内在价值,造成***品质下降,只要能讨好,什么都算***,这其实也未必是正确的。

文学作品里的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之,文学的目的并不是用善恶二元的视角就能定义的,因此这个问题是一个伪问题,本身不成立。

看问题最好跳出来看,记得儒家曾说过(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知善恶,明是非,是心智成熟的表现。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来说,文学揭示的善恶,都是作者现实中有深刻体验或者体会,而后艺术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需要做的就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加以理解。这是一个印证和领悟的过程。形象的说,读者和文学揭示的善恶就像是看山的人和一座山。远看和近看是不一样的。中间存在一个过程,一个灰度,随着观察体验的深入,山不断变化呈现在观者面前。作为读者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不断扩充我们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文学,始于先秦。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直至后来的诗歌散文,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不管是才高八斗的曹子建,诗酒风流的李太白,还是千古文苏东坡等等。其文学的影响力,深入人心。先秦诸子百家,伊始有言,人之初,性本善。或有言,人之初,性本恶。但不论怎样,我们应记得:好人好梦。柳宗元写过一篇《捕蛇者说》,嫉恶向善之文也。文学也可以扬善,也可以揭恶。但不论如何,都在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传扬美德,所谓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范公写的《岳阳楼记》,堪称文学文章之典范,其言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揭露的本就是一个矛盾并存的世界,所以需要我们自己去甄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