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满楼
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来,作为对抗传统古诗的现代诗横空出世,一时涌现了很多的诗作和诗人。
面对近代文学史上如此多的现代诗和现代诗人,我倒是想起来一个段子:
1936年,艾青出狱后回家。某日,其父在赶集路上说:“你写的那也是诗吗?——听说你写诗还出了名。”
这大概是传统一代人对所谓现代诗的理解。
从流传的角度而言,这一百年来真的能够流传下去的恐怕不会超过十首,甚至五首都不到。
但是,如果真要评选的话,那余光中先生的这首名诗《乡愁》是一定会上榜的,而且笃定排前三名(个人以为是第一名)
先来重温下这首不朽的名作:
《乡愁》 ——余光中
每件文学作品,都饱含了作者个人某种的主观表达和文学想象,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就是这样的一首力作。个人观点,分享交流。
首先,在一件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的参与了作者对社会生活、人生景遇、重大***的***表达,带有个人的情感倾向性表达,这种倾向性往往都是通过作品的情节,埋藏在故事中。具有不同情感倾向的阅读者,就会从中发现新的情感动力。诗人余光中写的《乡愁》,就是这样的一首诗作。这首诗非常有名,很短,成为了现代的名篇。余光中在写作这首诗时是四十多岁,写作过程只用了二十分钟。火遍整个华语世界,这是作者没有想到的。为什么大陆和台湾的阅读者都会被她内在的情感力量所打动,这种打动超越了意识形态,超越了党派,超越了政治分歧。但是,唯一不能不超越的是什么?就是民族情感,一首短短的诗篇能够引进海内外华人的共鸣,只一个理由,就是共同的民族情感,这首诗就是牵动了所有中国人的情感神经。因为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具有排他性,没有第二种方法可以诠释它。
其次,理解一首诗作的含意,具备共同的情感基础,至关重要。如果让西方阅读者来诠释这首诗,结果不言而语。由于缺乏共同的情感基础,和情感背景,他们可能会被诗中思念和乡愁透出的情感所打动,但是其只是把它看成是一首思乡的情绪,离开故乡多年,想念故乡的亲人等等,只是把这首诗当作一首怀乡之作,理解成是一种怀乡的情绪。而不像我们,在被民族情感打动的同时,还有着浓浓的沉重的疼痛般的乡愁,和乡愁中的疼痛。他们只能读出乡愁的情绪,却读不出乡愁中的疼痛。这就是情感基础不同,带来不同的体会和感受。
所以,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贯穿其间的就是民族的情感力量,两岸中国人的血浓于水的情感,是什么都不能代替,也是不可能被切割。
谢谢邀请,一直很喜欢余老的诗,余老的诗没有为了营造诗歌美好婉约的意境,而晦涩难懂,反而充满着来自日常生活的智慧和丰富人生阅历的感悟,让读者感同身受的同时,又能体味诗歌的独有的意境和美,这种美如田里清甜的甘蔗,又如夏天傍晚的微风,是舒适的。虽然乡愁是余老的代表作,被广为流传,但我认为这首诗不是余老最好的作品,之所以大获追捧,最后一句主旨的升华,看来是功不可没的。最后奉上一首余老歌颂母爱的诗作《今生今世》。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 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 我说也没用 但这两次哭声的中间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荡了整整30年 你都晓得,我都记得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0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