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白居易写诗,首先读给老太婆听,问听懂否?而不重平仄,为什么?
白乐天晚年写诗,先让老妪听了能理解才收录,否则的话就做出修改。这个故事出自宋朝诗僧惠洪的《冷斋夜话》卷一:
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这里面可有一字提到了白居易对平仄的态度?并没有。
不知道这个题主是有意还是无意,要把对诗文的理解难度和对平仄的遵守捆绑起来。
这不就是想说,用平仄格律来写的诗难于理解吗?
农村文化发展迅速,大量的农村妇女也成了文学达人,就行诗词创作,尤其是设计三农方面的文学创作,更是雨后春笋。
像白居易这种思维已不大适应三农文化。例如:
白居易的诗大都白话入诗,注重用字“口语化”,浅显易懂!因此,白居易写好诗,首先读给老太婆听,问她是否听懂。原因是:
古时候的老太婆大都不识字,没有文化基础,白居易读给她们听诗,看看不识字的人能否听懂,这就是注重诗词创作的大众化,如果没文化的人也能听懂,说明诗通俗易懂,因此,受众群体就多,作品影响力就会大。
“问听懂否?”。
据此修改晦涩难懂的语句,让诗走向平民化。这符合近代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思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 是为着人民大众的。
至于白居易的诗注重不注重平仄,没做过专门检测。但是,像《琵琶行》、《长恨歌》等著名的诗作,是中唐时期影响很大的诗赋。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诗注重通俗性、浅切平易、写实性,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却是简约到不能再简约,用白描手法,直白的白话,展示大场景、大境界。
在诗词创作中,既要照顾诗词格律,又要兼顾意境,所以,遣词造句,搜肠刮肚,要逐字推敲。有时,为了照顾意境的需要,可以适当放宽平仄,而出现“宽对”、“严对”“死对”等现象。也有的为追求平仄、格律,而不得不强用平仄字,也就是常说的“因词害意”。
总之,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这些平易近人的好诗句,流传千古,原因就是通俗易懂。与符合平仄不平仄,没有太大的关系。农村在变化,文化在发展,不能用老眼光看三农。
格律诗平仄是为了读起来抑扬顿挫,有韵律感,但并不是死的规矩,其中不影响大局,且读起来顺溜的,有破平仄规定的,也无妨。有时候,非要严守规律,也会破坏最佳意境的。所以,古人有些诗没完全符合平仄规定的,不是不知道,而是有意的。
白居易在文学上提出了许多符合现实主义基本精神的主张,积极倡导***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与元稹共同发起了***府运动,世称“元白”。
白居易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现实,抨击了当时的政治弊端,在当时社会具有“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作用。
白居易的诗作,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都非常出名。正是因为他的诗容易读懂,才确立了他的诗在人民心中的地位。白居易被后世誉为“诗王”、“诗魔”。
谢谢邀请。浅析白居易的诗。
诗人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流畅度高,浅显易懂,自然质朴,精炼简约,有一种朴素得酣畅淋漓,简练得字字珠玑,练达得明白透亮,流畅得自自然然。写完以后真的首先读给老太婆听,懂否?至于为什么不重平仄,因为平仄很简单,何况唐代诗歌文化,花香四溢,花🌸开满地,落地生根,无论老太婆,无论黄毛小孩子,谁都能张开便来上几句,这都不是事儿。
01,伟大的诗人白居易,是唐朝诗歌文化的三座高峰之一。是继杜甫之后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之为:诗佛。
白居易是***府运动的创始发其人,他的指导理论名言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早,也是最红最经典的诗歌文化的理论定义,为诗歌文学艺术“立论"。
后人把他与元稹合称为:元白。把他和刘禹锡合称为:刘白。
他的追求的兼济天下的志向,践行的是独善其身的人格准则。
他的诗歌浅显通俗简约质朴而不简单。他的诗歌文化的影响力一度超越了李白,广泛地流传于日本韩国等世界各地,足以证明了他的诗歌艺术伟大的生命的力。
他力求诗歌要立足现实[_a***_]当中,要为现实社会联系在一起,即用现代术语: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因此,每当写好一首诗,他就首先读给老太婆们听,只要她们能接受,能理解为标准,这是童妪能解的目标与要求,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风范。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歌先河。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0099.html
上一篇
沈从文文学作品影响
下一篇
文学理论导论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