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 萨尔瓦多 达利,创作于1936年的《内战的预兆》。扭曲且被割裂的肢体,占满了整幅画作,让人感到不寒而栗。关键是背景,他又用成干净的蓝天白云。这种反差,太让人憋屈啦!
他在描述这场血腥惨烈的战争,将在光天化日之下发生,活在当下的人,却要无奈、痛苦、憋屈的接受!
看完这副画,总是要深深地呼一口气,把心底那股郁闷压抑的感觉,全部给释放出去!
如果用“相由心生”这个成语进入这个问题,就更容易阐述清楚题主所描述的问题。
就拿绘画作品来说,绘画是作者心相的外在流露,画家平日的所思所想,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都是通过绘画这个外相体现出来的。如果不了解画家的心相,就很难看懂他的作品到底好在哪里。
自画像
19世纪末期,正是西方绘画产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各种绘画流派百花齐放,一步步颠覆了传统的古典画法,涌现出一个个特立独行,拥有强烈现代意识的画家。在奥地利维也纳诞生了一名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埃贡席勒(1890年——1918年),他以28年的艺术生涯,为西方绘画绽放出一朵朵璀璨之花。
《母子》
但是,他的绘画在当时很难让人理解,根本原因是他受西方现代哲学影响很深,不是从形貌,而是直接从精神层面来展现众生相,刻画众生精神上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他产生这样的艺术理念,跟他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也跟“表现主义绘画”本身的探索方式有关。
《发呆的男子》
该画作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在当时蒙克的眼中,奥斯陆峡湾充满着发抖的、血红的幻觉,让人感到恐惧,甚至有些恶心。在《呐喊》画作中,蒙克所用的颜色虽然与自然颜色的真实性是一致的,表现方式上却极度夸张,展现出了他自己的感受,画作里的线条扭曲,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鲜明对比,蒙克将画面中沉闷、焦虑并且孤独的情感,作者内心无比的剪熬难受,扭曲极度变形的面部五官,观众感受被输送感染恐怖和痛苦表现到了一种极致。他的成功之处是用一种新的成功表现笔法 ,极度夸张的表情深深的打动了人们的心扉,让观众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留下非常非常深刻的印象。《呐喊》是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
《呐喊》
作者:爱德华·蒙克
艺术,宣泄的永远都是作者当下的思绪与心情!能载入史册的作品,必能让读者感受艺术的魅力,和由此带来的感观、情感冲击,有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切肤之感。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呐喊》(The Scream),描绘的是一个站立桥头的男人,在血红、燃烧的天空下,经历着极度的内心。
2012年,这样一幅作品以1.2亿美元的价格售出,创下了艺术品市场的拍卖纪录。
蒙克自己曾述说创作背景——1890年的一场旅行:“天空突然充满血色。我停了下来,靠在栅栏上,感觉累得要死——我看着如血燃烧的云朵横贯城市和峡湾,我的朋友们都走了——我就站在那儿,恐惧得战栗了起来。我仿佛感觉到了大自然爆发出的宏伟、无穷的呐喊。”
境由心造。油画别论,单从中国画.而言,明末清初之八大山人朱耷之画则非常压抑,从绘画艺术角度上看则我行我素,病态十足。而好在通过画作,反映了作者当时作画的心声,令人观后欲罢不能,而由衷感叹。这是宫廷画师及历代文人画而望尘莫及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0121.html
上一篇
长河里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