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更像与内在自我的一种深度交流,那种平静淡然踏实的交流。上学的时候我们读夏目漱石与川端康城,后来才是芥川龙之介,村上春树,东野圭吾,渡边淳一。 日本的文学作品更多的像是对于人的心性的一种追寻探索与训练。
感谢邀请。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含糊,因为日本文学从表现形式上来说,不是只有小说,但猜测您的提问,应该指的只是***范围。那就这样来回答问题了——
90年代来到日本(除其间回国居住了几年外),从可以读日文的***开始,差不多就是两周去一次图书馆,借1-2本口袋书,便于上下班在地铁里读。两周内读完2本并不是一件难事儿,因为日本口袋书(***)一般都不会太厚,可以是系列连本,但每一本却不会太长。
说这些的本意,是想说,这许多年里,杂七杂八,不管是不是销量高,是不是名人作品,我是读过了不少的。那回答这个问题,至少讲的是自己真实的读后感受,而不是枉言,不是为了回答问题而在回答。
首先说,文学是离不开人的,而人是离不开环境的。日本四面环海,一年四季自然灾害不断。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对于生命、对于死亡的认知、认识与一生都不曾面对过一次自然灾害的人来说,无疑是有着巨大的区别的。后者在安逸的环境中,对灾害中失去亲人的感受,是间接的,是以人性的善良产生的悲悯。但对于前者则不然,他们可能因灾难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儿,那种失去是痛彻心扉的。他们可能在经历灾难的同时,有太多的机会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自私、丑陋……那么,他们对人生、人性乃至生命的认识,自然是很有发言权的,因为他们经历是那么的直接,感受是那么的真实。这就像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人,相信他们在震前与震后,对人生、人性、生命会有着不同的认识一样。
那么,综上所述,就会明白,日本***中的阴暗,其实是作者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感受,他们深知生命的无常,不介意谈死亡的话题,不介意拷问人性的恶,剖析最阴郁的内心;因为生命无常,所以他们以各种方式珍惜自己生活中的挚爱,甚至不介意以生命换取最暂短的绚丽。
也许在岛国生活的久了,接受了太多岛国思维,我是觉得,在这看似阴暗的阅读感背后,其实执笔的作者想要告诉世人的只是要珍惜活着的当下,珍贵着你所拥有的美好。如果爱了,就拼尽全力,燃尽方休。如果做了,就坚持到底,做到极致,至死方休。因为这都是人活着该具有的精神。
(并未列举作家与***中的“阴暗”,只是就自己阅读的感受回答了问题,更不知是不是您所期待的回答,仅供参考,顺致冬安。)
关于日本文学的整体感觉来说,是真性、热情与隐晦、冷艳并存的。简单地用阴暗去概括有点偏颇。对文学的理解应该要放到文化大范围里去诠释,这样会更全面认知文学的共性和特性在文学里的体现。
(1)从起源的演进讲
日本文化发展,可以说是除了本土的基因外,受更多地受外来的影响较重,而且融合程度也较高。以上古时代日本本土的“弥生文化、大禾文化”,就不断地受到外来的影响。最早最明显且影响深远的是中国文化,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早期 “渡来人和、归化人”就将中国的文明与习俗不断地带入日本。从日本现在的语言文字和礼仪习惯都可以找到无数这种影子。近代和现代日本又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技术生产力和文化理念新因素等再次融入,日本人以其包容的个性,接纳与西方文明结合,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多元性的平成文化文明。
在这种多元的文化背影下,形成了真性、热情的包容式日本文化特点,自然也影响到日本文学的创作与发展,整体上比较直击人性最本真的部分,包含阴暗的东西,涉及真实或底色的本性,展现出人性本恶和丑陋的一面,同时,也体现出真情、热烈与执着、顽强的个性。
(2)从地理的因素讲
日本是岛国,***与土地较少,形成了外向型的交流文化,上世纪初产生极端的侵略文化,同时,战后依从美式西方文明的高度渗入,产生了日本独特的孤傲与谦和、文儒与刚强并存的个性,形成现代我们感觉的日式文明。这些不同意识的碰撞,引起文化内涵的不断反思与锤炼,充满的迷惘与不弃、质疑与坚持、斗争与求和、失望与希望的情绪。
在这种历史演变下,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嗅觉在散发气息时,就会有离奇、***、真美与科幻的特点,如《解忧杂货铺》、《嫌疑人X的献身》、《秘密》、《挪威的森林》、《边境·近境》等将日本文学的纤细、含蓄、凄清、清爽特点,同时,又充满直接、阴冷、浪漫、幻灭的特色,让读者在阅读的流汗流泪,又爱又恨。
(3)从历史的进程讲
如果把文学看成文化的语言故事部分,那是日本文学特别是近现代文学,都没有离开那场战争与侵略的影响。开始充满狂想与自信,中期充满痛苦与嘶叫,后期充满反思与重生。这个过程必然看上去是灰色的、读起来是闷热的、想起来又是真性刚强的。
现代的日本文学作品,既使读者读起来感觉阴森冷清,却何尝不是思考本性的必需底色;即使读后想起来虚幻失真,却何尝不是内心拥有的渴望与真实。苦涩向来是文学中最基础的味道,这种味道与读者的千差万别的感觉调和出人生百味。
日本人把这种阴暗的感觉称为“阴郁之美”,并且形成一股潮流,然而这又是一种怎样的阴郁之美呢?我是看不出这种美的,如果非要说是一种美,大概也可以说是一种变态之美吧,然而变态终究算不上一种美,反倒是称得上变态的东西都是一种丑态,如此而已。
通常来说会从日本人的民族性,还有局促于小岛而生的不断对外扩展和内在焦虑有关!不过这个是大方向的文化决定论,属于地缘政治范畴内可以探究的,很容易落入套话!就从人性的角度看,我觉得日本文学敢于撕破***的种种伪装,将人性的各种本真做极致化的呈现,是一种难得的审美文化惯性!日本在亚洲,就像德国在欧洲一般,带点***倾向的国家,有时候其文学艺术也带着种种暴虐和想不到的,不断突破的热情!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想想写的还是挺好的!但是写的再好,也不过是一个物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写的是善良的人的失败,从生活和情绪到精神上全方位塌方式的失败,但是其精神分析的深度又使人感叹写的好,导的也好!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0196.html
上一篇
日本进世文学流派背景
下一篇
明代文学流派前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