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萧红传》才知道命运多舛用在她身上有多贴切。
她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的31年,却活出了别人几辈子的不幸。
她的一生不是在忍饥挨饿,就是在逃离的路上,却在窘迫的环境中写出了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
倔强叛逆的个性,饱受过偏见与白眼的人生,让她对社会底层有着深切的悲悯情怀,使得她的文字朴实真挚而有力量。
那么她到底在追求什么?我想应该是爱与自由吧!我们不妨选取她的几次逃离经历说起。
第一次逃离,是因为父亲包办婚姻,接受新思潮的萧红,思想自然不同于当时的乡下小姐们,遵循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她不惜与父亲断绝父女关系--逃婚,这种行为无疑是对旧的婚姻制度的反抗。
当她在哈尔滨的街头流浪时,命运捉弄,再次邂逅了她的逃婚对象,两个人戏剧化的开始了同居的生活。然而就在她怀孕时,这个男人突然消失在她的生活里,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第二次逃离,当她因欠房租被旅店老板软禁起来时,萧军敲开了她的房门,两个人因为共同的爱好产生了火花,萧军带她逃离了旅馆,两个人开始同居生活,但他们都很穷困,吃了上顿没下顿,在萧红生下孩子之后,两个人没有能力养活这个女婴,只得将孩子送人。
第三次逃离,因为进步青年接连被捕,他们两人只得辗转去了上海,在那里得到鲁迅先生的资助。生活上有了改善,事业上也有了起色。
鲁迅先生非常欣赏萧红的才华,并亲自为她的小说《生死场》作序。
答:我是柏拉图的想象,目前居住在上海。我来尝试回答你的问题:文艺女青年萧红,为何一直在逃离?
因为爱与自由,才是她毕生追逐与逃离的生活方式。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的呼兰县,父亲是当地的地主,在萧红8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后来,父亲续弦又娶了一个老婆,因为是女孩的原因,家里重男轻女,所以,从小都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她很小的时候,被祖母用针扎的印象很深刻,最疼爱她的应该是祖父了。
萧红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悲凉似乎成了萧红的人生底色。
她从一个城市逃到另一个城市,从北方的北方到南方的南方,它脚下的每一步都是荆棘密布,在世31年中,更是不断逃离与追逐爱与自由。
因为萧红一直生活在封建家庭中,父母总觉得她是一个女孩子,抛头露面、外出学习会惹出事端,败坏门风。所以,父母希望她留在家里学习家务,照顾弟弟,然后,觅个好人家,这样就可以荣耀门第。
但是,因为萧红受到了“ 一一九.运动” 热潮的激励,就再加上回忆多年前与父亲的反抗与争吵,于是,她想到了逃离。
这时一个男人,正好出现在了她的生命里,他就是陆哲舜,哈尔滨法政大学的学生,也是萧红的一个远房表哥,他们互生爱慕之情,这个表哥更是鼓励萧红与他一起到北平去读书。
北平是文化圣地,像萧红这样的新潮女学生当然是向往的,再加上她的未婚夫汪恩甲身上有些萧红不喜欢的地方。于是,她开始讨厌汪恩甲,慢慢有了解除婚约的想法,并去北平求学,有着封建思想的父母怎么可能同意她的要求,父亲要求萧红回家立即与未婚夫完婚,免得败坏家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0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