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陆贽文学理论

  1. 为什么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哪个进士最年轻?

什么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哪个进士最年轻?

为什么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最年轻的进士是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句谚语是出自《全唐诗》,“明经进士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言其艰难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它是说三十考取明经科是年龄比较大的了,五十考上进士科则是很年轻,意思就是明经易考,进士难得。

明经科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陆贽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代的“明经”科试帖经,以通经比例决定等第。明经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考试之法,先贴文,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科,试三场,先杂文,次帖经,次再口试。所谓“杂文”,就是指考生当场按考题内容写作诗、赋各一篇。

其实这也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另外一个侧面描写,说起这个科举考试,则是我国选举人才的一个重要方法,虽然弊端多多,但其意义是在不管人出生贵贱,在考试上皆是***平等,人尽其才。

陆贽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至于最年轻的进士吗?据查有关资料得知是宋真宗时期的蔡伯希,他是三岁的中进士。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是唐朝时出现的说。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科举制度而言。

唐代的科举制度,主要有两种:一、明经,二是进士。

陆贽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经,是指儒家经典,就是我们平时所熟知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经”,就是对某一经研究的很透彻,主要的参考书是唐初孔颖达奉召撰定的《五经正义》。既然有了规定的参考书,那么“明经”就相对容易了。所以好好读书的话,很年轻就可以明经。深入的说,明经,是对两汉及南北朝原来的传统选取官吏方式的继承。(注意,科举始于隋朝,实际盛于唐及以后以至于清末)考了明经的,可以做县官之类的官员。

进士,是唐代的重要的科举方式。最后一关,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规格很高。重进士的人,不仅仅要通经——通达五经,而且还要诗词歌赋、时政策论的能力。由于唐朝对个人才华的重视,所以“唐诗”冠绝。因为考试时,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就涌现出了各种才子,有些确实有才,但也有庸才,而如“李杜”等也空留报国之志。所以,有些人,到了五六十岁还不能中进士。我们以前学过的《范进中举》的举人就是进一步考进士的前提,“三苏”一家三口中进士,更成为千古美谈。

只能粗略的介绍了。深入的分析很有很多。此题,主要考 唐代的科举制度的主要形式,即:选取官吏的方式与之前的变化。

“明经取士”人为操作的空间巨大。

对,巨大的很的巨大。

因为这个人为操作空间的巨大,不公平的很,非常容易造成世家大族把控地方政治,隋唐之后,也就不怎么再用明经取士了,代之于科举,到宋神宗也就完全废止了。

谁去举呢?当然是地方官员了。

什么叫做贤良方正呢?孝顺也算贤良方正的,所谓“举孝廉”嘛!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有匪夷所思的“二十四孝”?就是因为一个人只要炒作出了“孝顺”的名声,是可以直接去做官的。

那,是不是,只要一个人孝顺了,就可以做官了?

当然不是了,上面说过了,需要地方官员举荐他,他才有资格被中央***考察,要么去做官,要么给一块孝顺的碑匾了事。

“明经科”也是如此,一个人固然学富五车通晓儒家所有的经典了,谈起话来出口成章引经据典的,完全有能力就国家政事“能言极谏”了。

读到这里的聪明读者也应该明白了,这需要深耕地方关系呀!需要父兄几代的经营关系的。

古人流传下来的许多话都是很有道理的,这道题目中说的"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也不例外。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得从明经和进士说起。

明经与进士即是古时候选取官员的两种科目,同时也是古代读书人考取的两种功名的名称。题中的老和少指的是人的年龄,所以此处的明经和进士指的是两种功名。那么为什么会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呢?

明经作为古代选取官员的科目起源于汉代,终于宋代,明经是明习经典的简称,汉武帝起独尊儒术,所以这里的经指的就是儒家经典。

"三十老明经"的字面意思是说三十岁的人才考取明经,那已经算很大的年龄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考取明经的难度其实不是很大,尤其是相对于考取进士的难度而言。

"五十少进士"意思也很直白,五十岁能考取进士都算年轻的,这反映的是古***取进士的难度之大。

明清时期虽然没有明经这个说法,但这个时期的明经就是贡生的代名词,贡生本身也只是比较优秀的秀才而已。

而要考取进士则难多了,秀才需要先考过本省三年一次的乡试成为举人,在此基础上再考过次年在京城举办的全国性的会试后成为贡士,然后才有资格参加殿试成为进士。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时期乡试和会试的录取率有所不同,但一般乡试录取率不会超过10%,而会试录取率更低,一般在5%左右。

这样算下来,秀才考取进士的比例比百里挑一还要低,所以不难想象考进士是有多难。此外,历史上最年轻的进士应该是清代嘉庆皇帝的老师朱珪,他17岁就高中进士。

说明明经科比较容易考,而进士科比较难考,还说明人们普遍看中进士科。

这句话是从科举考试这个现象衍生而来的,古代人把世上的人分为:士农工商四个层次,士被列为第一等,所以人们拼命地想通过考试进入“士”的行列,“学而优则仕”,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

科举考试从隋唐开始的,常设科分为两科: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顾名思义就是熟读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就能轻易地考取;而“进士”,不但要熟读经典,而且而且还要关心时政,把国家治理和历史时政有机结合起来,并用理论知识文学经典的艺术形式把自己思想主张表达出来,它需要较高的文学造诣和才华。

古代从秀才考到进士,一路顺风也需要12年。普天下的文人都去拼命地考进士科,很多人考很多年都名落孙山。《儒林外史》中范进直到五十岁才考中个举人,一听说自己中举了,当时就高兴疯了,因为中举就表明以后就能当官了。可见进士科之难考。

所以,如果三十岁考中了明经就是很丢人的老明经科,而五十岁考中的进士已经是很年轻的进士了。

进士科考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唐朝莫宣卿17岁就考中状元,应该是最年轻的进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