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首先是基于作者所在民族的文化根基所决定。
比如说,《悲惨世界》是欧洲文学巨著,那么里面震撼人心的故事,自然离不开宗教;就像中国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儒家思想。
但是,不管什么样地文化根基,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最终都是美好与良知!
在你细读作品的时候,尽管会读到不符合你的价值取向的章节,仍然会下意识的接受书中的观点,正是因为作品的最终指向与你相同。
同时,很多文学作品属于剑走偏锋的性质(我杜撰的说法,经不起推敲),比如说《围城》,故事没劲儿,写得却滋滋有味儿;里面全是相同的人,不停的讽刺挖苦,就没有一个完整的好人,但我们依旧会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因为里面没有大是大非的起落。
还有一种情况,你是个没有底限的好人!
记得有位记者朋友***访死囚,后来她竟然被死囚的临刑前的倾诉感动的落泪;她和我聊起此事的时候,自己也觉得荒唐,完全不认同死囚的观念,却依然动情。
后来她自圆其说是因为尊重生命!好吧,我也没底线一回,同情这位记者妹妹。
因为,没有原则的理解别人,尽管非智者行为,但至少是善者的一面。
最后,优秀的文学作品,会改变你曾经的观念,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而这才是文学艺术的价值所在。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品读文学作品时潜意识接受了作者(主角)的观点,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正常现象!这与主角观点的对错没有必然的关系!
首先,文学作品大都来源于生活,其内容、其行为、其思想中或多或少都有作者的自我画像因素存在!而我就是生活的一个分子,是人类群族的一个部分,所以只要认真投入的品读作品,那么代入感也就自然而生!这就是同理心!
其次,能称之为文学作品的作品,那么就说明它已经满足了故事完整,逻辑完整,思想表达完整,而且是矛盾冲突符合人类共性的前提条件!认真品读时就像带上了VR眼镜看电影,以第一视角进入情节,身临其境,随着时空的推进和变换,随着故事情节的开展,我已经完全被主角替换,因此我的思想也暂时性被主角的思想所替代!所以那时那刻我的潜意识里是完全(几乎)接受了作者(主角)的思想!这无关它的对错!因为那一刻就是“事实”,而事实没有对错,对错只发生在事后的评论中!
最后要说的是好的文学作品确实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因为品读时我们能够进入另一个情景,能够感受另一种思想,能够体会另一种人生,这也是一种阅历,游目骋怀,放浪于另一个平行世界,这是多么美妙的体验啊!这也许就是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另一种诠释吧!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带来帮助!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感谢提问者!
老鼠从粮库里吃粮食,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偷东西。
在说这个问题前,我问问你,在看短视频的时候,尤其是有关煽情的短***,你会不会也会站在主角的角度去思考这个故事呢?
答案是会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因为看短***而分手或者离婚的事情了。你看的短***越多,你越接受他的观点,而系统会根据大数据统计,自动推荐给你类似的东西,从而你的思想会越来越偏离正常轨道。
看书也是一样。作者写书的目的,就是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些人在看书的时候,看着看着就会有一种和作者相见甚晚的感觉,可能原作者已经离世,但是自己好像跨过书籍,和作者手牵着手在交谈,因为作者在书中的观点,恰好符合了你对某些事物的观点。你会感觉遇到了好朋友一般。
书中的观点,没有正确与不正确一说,只不过都是站在不同的立场去思考问题。所有感情饱满的文学人物,往往都是矛盾的,他并没有错,他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站在他自己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换句话说,老鼠从粮库里吃粮食,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偷东西。
这个问题,就是在细读文学作品时,达到了全身心的投入和专注。
任何投入或专注的事情,都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之中,或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事情本身的感染,达到一种融合的状态。对于文学作品的投入和专注也是一样,因为长时间的体会作品中主角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逐渐地就会和他融为一体,感觉自己就是作品中的主角。比如看了《岳飞传》,就会感觉自己也成了大英雄;看了《鹿鼎记》,自己也好像也成了韦小宝,虽然也想有韦小宝的各种艳遇,可惜现实做不到。
因为太投入,太专注,甚至忘了作品中主角的不好的习气,或者他的缺点,这也在情理之中。
长时间的投入和专注,其实在潜意识中就接受了作品中主角的一切,好像已经习惯了。这种习惯慢慢的就成了自己思维的定式,自己和作品中的人物已经分不清谁是谁,或者谁不是谁了,就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状态。这种融合状态,则会随着对这部作品慢慢疏远而逐渐分离,就是在读完之后,随时间的延长而淡化,而自己则又成了自己。
结合答主自己读书经历来看,其实不仅仅只有您是这种情况,大多数都有。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共鸣
在文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做引起读者共鸣。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作者叙述的一件事情或者一个道理恰好符合读者内心深处的思想,从而像是找到了知己一样,故而对作品产生一种共鸣。这是大多数人在读书的时候不自觉接受作者思想的原因之一,其实他们只是通过作者的思想来肯定他们的思想罢了。作者只是提供了一种鼓励,使读者坚持他们内心的想法。
2.习惯问题
我个人一般比较喜欢读一些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喜欢散文。举个例子,我在上个月初次阅读陈彦老师写的《主角》一书,这部作品获得茅盾文学奖。但是呢,我在读的过程中,总是融入不到书中去,我读陕西[_a***_]的书,一般代入感是比较强的,自己又是西北人,对陕西文化多多少少理解一些。无论是路遥,陈忠实还是贾平凹,他们的书我都能够耐心的读下去,思想呢也可以接受。但是陈彦老师的这本书着实让我无奈,但是呢我又不想弃书,毕竟都读一半呢,我读书也没有读一半就放弃的习惯。因此,努力地接受作者的思想,是自己融入这部作品。这其实就是一种读书的习惯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0354.html
下一篇
冰墩墩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