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论语文学作品见解和感悟

  1. 你对《论语》哪些句子有自己深刻的见解?

你对《论语哪些句子自己深刻的见解?

《论语》中,最让我有切身体会的是

‘‘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今说孝顺,只是认为能赡养父母就行了。但家里养的狗和马,也能吃饱喝足,如果对父母不心存敬意,那和饲养狗和马有什么区别呢?


因为年轻的时候,根本没把‘‘孝’’放在心上,意气用事,嫌父母啰嗦,常和父母顶嘴惹父母生气。

论语文学作品见解和感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来回来和父母一起住,要赡养父母,当时也没在意‘‘孝’’的问题,管父母吃住,自己就心安理得了。

直到前些年,研读《论语》读到这句话,才发现自己对父母并没有用心,并没有达到‘‘孝’’,醒悟之后,开始关注父母的快乐,尽可能地让他们顺心,少和他们争论,对于讲了千百遍过去的故事,每次都当做第一次听。

这些认识,就来自《论语》的‘‘不敬,何以别乎!’’体会最深。

论语文学作品见解和感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论语》共20篇,512章,15900个字,记录了孔子及其门第子的语录。其中,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论断很多,像一座座灯塔,指引着我们踽踽前行。

但是给我印象最深、指导意义最实用的语句,当属子夏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張篇》)。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学习要广博,“六艺”要学,“文行忠信”要学,争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

同时,要立下恒志。孔子曾引用恒卦的爻词,说明做事为人的“笃”:“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论语文学作品见解和感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切”就是扣题、切入;“问”就是《中庸》里说的“审问之”;“近”就是孔子所说的“近取于譬”,就近、眼前的意思。“思”就是孔子提出的“九思”。

子夏得到孔子智慧真传,后来成为魏惠王的老师,帮助魏国率先实现大国崛起。

《论语》承载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精华和传承影响了中国社会自古至今的思想教育发展的集大成之作。在当今社会, 仍具有相当的现实作用和普世意义!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告诉我们每个人要有忧患意识,和平年代更不能安于享乐。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的为别人多加考虑。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要以一种谦虚的态度来面对问题和事物。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总是心胸平坦宽阔,小人经常忧愁悲伤。∥孔子在论语里面对一个人的德行看的很重,给予君子对普通老百姓的影响给予很大的期望。

不谈对哪些句子,只对论语当中的“小人”这个词展开一个彻底的澄清。小人并不是指的是现今我们所认为的卑鄙而又小气的人,而应该是普通人。

1

小人并不是小气的人

在《论语》当中,我们经常所说的一句话就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在这一句话当中的小人,其实并不是指的是,我们现今常识当中所说的小人,而是指在大部分程度上,跟那些更有卓越的见识的圣人和更为聪慧的人相比起来更为普通的人。

这些人组成了民众的大部分,他们在生产生活当中从事着最为底层,并且最为普通的劳力的活,包括农民工人等,都是指的小人,在我们现今有许多人都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但其实就是对他的彻底的误解。

2

小人并非是卑鄙的人

小人在论语当中也有另一个出处及孔子的***樊须去问孔子如何去种庄稼,孔子就对他说,你不应该去问我,而应该去问那些田间的老农,然后樊须走了之后,孔子就对其他***说,樊须真是一个小人。

这里所说的,樊须是小人,并不是说他是一个卑鄙的人,而只是说樊须这个人没有太大的志气,只在乎于小的事情,也并没有对于道德上的评价,而这是对他自身的境界的评价。

3

小人是大多数人

在论语当中,孔子每一次谈到小人的时候,其实恰恰不是指那些像颜回一样聪慧的***,而是指的是,像韩旭一样平凡的那些***,这些***在学识上或许比不上颜回等人,但是其作用也是极为的重要,在整个社会的基础组成部分当中都是有这些人组成小。小人是大部分人,而圣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综合以上,我认为,论语当中的小人指的是普通人,而并没有道德上的评价。

微光同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欢迎【关注】我,一起拼命努力,实现加速崛起!

八(五)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译文:曾子说:自己才能高,去问才能低于他的人。自己知道的多,去问比他知道的少的人。有知识却像没有,很充实却像空虚。别人无理犯我,我能不计较。以前我的朋友(指颜渊)曾在这上面下过工夫了。

难怪孔子特喜欢颜渊,把颜渊作为他事业学识的传承人,难怪颜渊逝去,孔子哭得死去活来。原来颜渊是如此的厚德高才,他不耻下问,谦虚礼让,发奋博学,虚怀若谷,宽容忍让。他近乎完人,也值得今人效仿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