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家喻户晓,虚构出的人,大概无过于穆桂英了,虚构出的事则无过于潘金莲西门庆的情事了。当然,白蛇故事,梁祝故事,牛郎织女故事,天仙配故事等,都是虚构的。武松打虎这事也是虚构的。
读过《三国演义》或看过三国电视剧的朋友,都应该对这个故事很了解,徐州之败后,刘关张三兄弟失散,关羽保护二嫂,投降曹操,后来得知大哥刘备消息,便辞别曹操,挂印封金而去,但由于没有通关凭证,一路受阻,就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
那么,为什么,阿逸要说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呢?且听阿逸为您分析:
首先,我们看看,关羽过得是哪五关,三国演义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孟坦;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这五个地方,除了东岭关,查不出来外,其余四个地方,都是有实地的,洛阳在现在河南省洛阳市附近;汜水关和荥阳都在现在河南省荥阳附近;滑州在现在河南省濮阳、滑县附近。
而当时关羽是从许昌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许昌市附近去河北的,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洛阳、荥阳都在许昌西北方向,濮阳、滑县在许昌东北方向。你说去河北往北走就好了,干嘛要先西北,再东北,再北走,难道关羽路痴?
其实真实的情况,《三国志》中有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恐怕就是李元霸和陈真了。
在古典小说中,李元霸被刻画成金翅大鹏鸟下凡。他年仅十二岁就力大无穷、勇不可挡。他一餐斗米,食肉十斤,力大无穷,捻铁如泥。他的标配是手持一对八百斤重的巨锤,胯下是日行千里的名马“万里云”。
他与宇文成都同场比拼的细节很是精彩。当时,宇文成都单臂举起了重达三千斤的金狮子,而李元霸“将左手把左边的狮子提过来,右手把右边的狮子扯过去,拿住脚,一齐举起,摇摇摆摆走入午门。”这简直让人不可思议,隋炀帝和大臣们都惊叹道:“这也不是个人了,真正是天神了。”
***把李元霸描写成天神下凡,说他在紫金山之战时,靠单枪匹马,一个下午将一百二十万人尽皆屠戮。然而,因为他违背师父******的嘱咐,将宇文成都生生撕碎而遭到报应——被代表天道力量的闪电生生劈死。李元霸被劈后,地上只剩下了他的金盔金甲,而他的坐骑、双锤和肉身犹如风卷残云,不知去向。
李元霸其实并没有这个人,只是李渊的第三个儿子叫做李玄霸。
李玄霸也不是什么万夫不敌的超级高手,而是体弱多病的少年,在十三四岁就病死了,从没有出征的经历。
至于李元霸双锤一个下午打死100多万敌人,恐怕100多万只蚂蚁也是不可能的。
再说陈真。
从近代历史来说,湖北省《襄樊市》哪可是响噹噹,家喻户晓,2010年把襄樊市改为"襄阳市"为了让"襄阳市"出名,就开始宣扬什么都是第一,全国第一,全世界第一,拿住周围邻居地区城市当跳板,当垫脚石抬高自己,特别是拿住北边的《南阳》诸葛亮躬耕地,当喇叭使用,大喊大叫,是真是***先混个出名再说。
殊不知,虽然是混出点名声,也埙害自己的形象和文明素质,得不偿失,这需要几十年才能挽回自身形象埙失,这些虚伪虚构的东西是埙人不利己的,等你挽回形象的哪一天,一切都过去了,黄瓜菜都凉了,人们恢复正常不再重视这些话题了。
所以不要弄那么多虚伪虚构的东西,尊重周围邻居地区城市还是基本的出路,不要把历史人物明言当成耳旁风来亵渎。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已经是定海神针了,拔不掉也挪不走的。
看到这个问题,虚构的家喻户晓的人和事就太多了,鄙人最近刚看了新版电视剧三国,就以三国为题材,说一虚构的***。事关关羽,温酒斩华雄的典故。
三国演义中话说,东汉末年,董卓惑乱朝纲,天下英雄并起袁绍召集十八路诸侯讨伐,适时联盟大会成立之时,西凉军进攻华雄阵前叫骂,先后有俞涉,潘凤出战都被不到一个回合被斩杀。众人大惊,关羽请战温酒功夫斩杀华雄,从此名声大噪。该情节成为三国演义一个***的片段,关羽一跃而起,进入大众视野。其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被后人家户喻晓,***传颂。
但很遗憾的告诉大家,关于关羽这么精彩的出场情节,正史上没有记载,反而斩杀华雄另有其人,江东太守孙坚。罗贯中套用了孙坚的事迹给关羽,这也是为了衬托人物情节所需要。当然虚构也罢其实是为了美化关羽的形象,想要塑造一个战神即将崛起。
正史记载孙坚斩杀华雄之时,刘备关羽兄弟三人都还是名不经传的小人物,当时这三兄弟跟随的是公孙瓒,而这位军阀压根就没有参加这场讨伐战。所以关羽根本不会出现在誓师大会上,为何要强加战绩给关羽,无非就是为了早点出场,让其有一席地位被众人熟知。为后续***展开情节所需要。
最后我要说的是,大家看电视剧与读正史大多有出入。不要以点概全,***固然精彩但毕竟不是正史。多一份思考对历史,你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其乐无穷。
读者你好,我是博仔,以上纯属个人见解,不喜勿喷。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谢谢邀请!题主的提问句很长,拆分回答吧。
1.你的提问“展开”语中,想寻找专门讲解《诗经》、《楚辞》的书籍。推荐如下:
(3).《诗经译注》 袁梅著 齐鲁书社;
(4).《诗经的文化阐释》 叶舒宪著;
(5).《楚辞章句》 王逸著 商务印书馆;
(6).《楚辞新注》聂石樵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7).《楚辞研究集成》 马茂远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2.讲解唐宋诗词的书:
首先感谢邀请,不胜荣幸。
引经据典的好书,据我所知,确实存在一些这样的书,例如,《中华成语典故》、《古今中外名人名言》《罗曼·罗兰名言》、《历代诗词名句鉴赏》等等。
但是这样的书,只能说是作为平时看看,学习学习的小品,毕竟不能成为“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口吐莲花,妙语连珠”的境界。引经据典原本是说:引据大义,证之经典。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在讲述、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要从经典(经史子集)中找出原型,旁征博引,使自己的观点更确凿,更使人坚信,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
众所周知,我国的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是经过千百年锤炼,世所信服的言论。同时,也不能完全说这些经典就百分百不可以怀疑,但在我们还没有到达世所瞩目的学问之前,能够在将经典弄懂弄通,其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学习经典文化,也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咀嚼的过程,只有在掌握这些经典,或者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这些文化,才会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对语言的把握才会更为精准,所写所做,所说所述,就会言之有物,令人信服。
读懂中国文化,弄通中国经典,需要很强的耐心,以及长时间的投入精力和付出努力。在此基础上读一些西方文化,掌握一门外语,对西方文学、文化和历史有所研究和涉猎,增加[_a***_]面,拓展心胸和见识,有助于回过头来对本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检验和论证。诚所谓,真理从实践中来,知识在实践中增辉。读懂、读通,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必然能够在引经据典的时候,正反引用,相辅相成。
如果一味的只是从点句出发,很难窥得全面的知识体系,能引用一两句,但不见森林。能写一篇不错的文章,但未必经得起论辩和驳论。所以,引经据典作为我们在学习中的一项行为,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可以走捷径,但不可以片面认知,不可以忽略了原文原典的知识系统性,这一点需要我们注意。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0451.html
上一篇
明清文学流派思维导图高清
下一篇
文学理论教学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