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鲁迅文学作品在德国的发展

  1. 鲁迅去过青岛鲁迅公园吗?
  2. 鲁迅弃医从文前,医术是怎样的?

鲁迅去过青岛鲁迅公园吗?

青春,五月的风,新标志。在中国,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五四运动似乎喊出去了欧洲启蒙运动精神。鲁迅是呐喊的,为的是唤醒民众。原来的海水浴场的一边,是礁石坡,后建成了滨海公园。是民国未年了。后来出于对鲁迅的纪念,就改了名。它里边是原***的水旅馆,一毛,八十年代初两毛,现在多少毛了不清楚了。反正门票是中国跳的最高的产品了。

青岛,你,东方的美少女,德国羞辱过你,日本扒开了你的乳胸,撕裂了你的脸膀,……青岛被殖民过,理当呼唤:抽刀向共勇者。我想,鲁迅公园和今天的五四广场的意义是一致的。

对了,鲁迅确实来过青岛。但是还有一次是从青岛去的日本,我就不清楚了……

鲁迅文学作品在德国的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青岛鲁迅公园1950 年以前叫海滨公园。1931年,时任青岛***沈鸿烈将此前的“若愚公园”改名为海滨公园,“若愚”是沈鸿烈的前任胡若愚的名字。青岛解放后,1950年为纪念鲁迅先生才改名为鲁迅公园。


1913年8月,鲁迅在日记中记载:“三日晴。在舟中。夜十二时抵青岛。四日晴。在舟中。下午三时发青岛。”这是他自己记载的唯一一次与青岛近距离接触。在其他资料里再也没有查到关于先生来青岛的记载。

至于为什么叫鲁迅公园而不是叫诸如老舍梁实秋、臧克家、王统照公园,主要当时改名字时是经过青岛各界人士投票选定的,这里除了与鲁迅先生的名望有关外,其他一些文学巨匠大部分还健在,健在的人就不存在纪念之说了。

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虽然鲁迅先生没来青岛,但先生与青岛文学界的人士还是颇有渊源的。如臧克家、王统照、还有当时在青岛任教的一些文学界人士,如萧红、萧军等都有书信上的来往或者共事过。

当然还与一人有很深的纠葛。1930年梁实秋被聘为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此后便发生了所谓鲁迅著作被梁实秋指令下架的“逐书***”。鲁迅为此与身为馆长的梁实秋就此“论战”不止。

有文学就有文学批判,至今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同样还能引起争论。这种文学氛围是好的,百家争鸣嘛!要不民国时期哪来这么多大师级的人物

鲁迅文学作品在德国的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管如何,先生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无不在一代一代人中引起共鸣,这就是***的魅力!一代文学巨匠一定会引起人民的缅怀,把青岛公园命名为鲁迅公园就是为了让广大的普通老百姓能时时纪念他,这也是一个城市对文学的尊重!

青岛鲁迅公园牌坊上这四个字,如果从字形上看从左往右读就是“周公是鬼”。这是60年代末被“小兵”们接发出来的。据说这四个字是从鲁迅手稿里扒出来的,所以问题关键是谁找的这四个字。

鲁迅弃医从文前,医术是怎样的?

鲁迅并没有什么医术,以下几点可以看出。

鲁迅文学作品在德国的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首先,他对于学医并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

。1902年的3月24日,鲁迅出国到日本,时年22岁。到日本以后,他先入私立的弘文书院补习日语,于1904年4月30日结业,同年9月转入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这是当时清***对官费留学生的规定——补习完日语,应该进一所高等学校正式学一门专业。这种情况现在的留学生也常遇到,你必须及时适应所在国和你的祖国法律和政策,对你的留学***进行调整。所以,当时的鲁迅必须要作出选择:他选择了地处偏僻的仙台医学专科学校。仙台医专远离东京300多公里,是一所二三流学校,他是当时学校中唯一的一个中国留学生。仙台医专吸引鲁迅的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可免试入学。从兴趣上讲,鲁迅更喜欢地质学 ,所以他医学的基础并不那么好。

其次,鲁迅在仙台医专的成绩并不好。

鲁迅的同班同学小林茂雄保存了一份鲁迅在1905年在仙台医专春季升级考试的“成绩报告单”,单上所列各科成绩如下:解剖59.3,组织72.7,生理63.3,***83,德文60,化学60,物理60,7门功课平均分65.5。而唯一不及格的解剖学,正是藤野先生教的。另有三门课的分数仅有60分,最高的一门***还不是专业课。解剖学是主课, 鲁迅反倒挂科了。还有一点,仙台医专的学生毕业后顶多能做护理, 并不能独立成为医生。所以,鲁迅即使仙台医专毕业了,要成为执业医生 ,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还有一种说法 ,解剖学59分不低, 因为不是百分制。不是百分制,***学83分又怎么来的?

再次,鲁迅弃学以后就再也没碰过医学了。鲁迅弃学,再到写狂人日记前后经历了12年。回顾一下鲁迅先生那12年间的历程:25岁放弃了医学学籍,转学文科,之后被家人骗回家和朱安结婚,但很快又跑回了日本,种种原因使他不想上学继续深造最终决定自学成才,之后和弟弟周作人一起翻译了一些外国小说;28岁学成归来,但没能和徐志摩胡适一样***地被聘为北大教授,而是当了一个中学老师,并且教的也不是文学或哲学,而是生物化学之类的理科;31岁那年,南京***成立了,鲁迅在教育部得到了一个公务员的身份;此后,鲁迅做的事情似乎大抵就是抄古碑和校对古籍…到37岁他的《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

有种普遍的说法是,鲁迅弃医从文,是因为学医不能救国,所以毅然决然。但实际是鲁迅也是人,他首先要救自己,他回国后一直努力在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