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角度红与黑,文学理论角度红与黑的区别

  1. 红与黑的作者是谁?

红与黑作者是谁?

司汤达(1783——1842)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红与黑》描写一个平民知识青年于连.索黑尔为了实现自己个人野心,对封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进行了报复性的反抗,反映了王政复辟时期社会生活和阶级矛盾。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巴马修道院》,《吕西安.娄凡》(一名《红与白》)等。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杰出作品。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于连索莱尔出身贫贱却向往高位,身体纤弱却意志顽强。他鲁莽而狡猾地闯进了不属于他的上流社会,企图成为贵族阶级的一员,但最终失败并赔上了性命。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广泛运用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 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挖掘出了主人公深层意识活动,从而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心理***”的先河。

它的作者是法国***家弗雷德里克·司汤达,他也因此被后人称为“现代***之父”。他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在外祖父的启蒙思想和中心学校革新派教师的熏陶教育下,奠定了进步世界观的基础。先后两次追随过拿破仑,因厌恶复辟势力而侨居米兰。除了《红与黑》,他还有著名代表长篇小说《帕尔玛修道院》短篇小说《瓦尼娜瓦尼尼》,重要作品有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第一部***《阿尔芒斯》,回忆录《回忆拿破仑》、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以及大量的旅行随笔与理论批评等等。他是法国也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

文学理论角度红与黑,文学理论角度红与黑的区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司汤达的《红与黑》最伟大的地方,是塑造了于连这个人物。出身于底层木匠之家,从小以拿破仑为偶像的于连,虽然身体羸弱但是于连有出众的容颜和惊人的智力,但这一切并不能使他在以出身论英雄的国家赢得什么,除了那些非正常的途径。所以他去当教堂见习、去当教师、去当修士、去当秘书、去当上尉,甚至当情夫、奸夫或者是诱拐犯,这一切都是为了赢得他在正常渠道无法得到的东西——财富和地位,当然他最终也付出了代价。《红与黑》具有强烈政治倾向性,它描绘了王政复辟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对法国贵族***蝇营狗苟的卖国行径给与尖锐批判,于连的形象也给后面的很多作家提供做很多的创作灵感

《红与黑》的作者是十九世纪法国接触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

司汤达(1783—1842),原名亨利•贝尔,出生于法国东南部的格勒诺布尔市。其父亲谢吕班•贝儿为当地***的一名律师;母亲则是意大利米兰人。在他六岁那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当***民攻占巴士底狱的消息传来时,他竟然也欢呼着加入街上***的队伍之中。1790年母亲去世,此后他便和外祖父一起生活。由于外祖父崇尚启蒙思想,所以他受外祖父的影响开始阅读了大量启蒙作家的作品。渐渐地,他开始表现出热爱文艺,拥护共和革命的个性气质。

文学理论角度红与黑,文学理论角度红与黑的区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796年他进入当地革新派的中心学校读书接受了革命教育。三年后,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后来他来到巴黎,在拿破仑的军政部谋得一份职位。从此之后,他便随着拿破仑的军队转战整个欧洲。但在这期间,他曾离开军队,定居于巴黎,意欲从事写作。为此他大量阅读文史哲方面的经典著述,特别是唯物主义哲学以及拉伯雷、蒙恬、莫里哀、卢梭、莎士比亚的作品。1806年他返回军队。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因为曾追随拿破仑而被迫流亡意大利。在意大利,他开始使用司汤达这个笔名。在此期间,他从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既有艺术评论,也有旅行游记。同时,他仍对法国局势密切关注。在拿破仑东山再起而最终失败后,他悲痛不已。同时,他还结识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后来由于同情支持意大利烧炭党人的革命活动,他被当局迫使返回法国。

1830年七月革命后,他被新***任命为法国驻意大利的领事,一直到1842年去世。

文学理论角度红与黑,文学理论角度红与黑的区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司汤达的一生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也正是因为有着如此丰富的人生体验,他才创作了那么多批判法国乃至欧洲社会诸多方面的作品。其主要作品,如回忆录《回忆拿破仑》、中短篇***集《意大利遗事》、长篇***《红与黑》《巴马修道院》,以及大量的旅行随笔与理论批评等等。由此正奠定了他为十九世纪法国杰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