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个中年人来说,林清玄这个名字也许并不陌生。这位台湾著名作家,用他的人生智慧与感悟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文中既有剑气花香,也有禅思妙语,时而平淡、时而旖旎、时而豪迈,值得每一位读者在灯下细细品味、静心赏读。
林清玄先生的作品按其创作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七十年代他初登文坛的时期,散文集有《莲花开落》《冷月钟笛》等; 第二个阶段是从1980年结集的《温一壶月光下酒》起,相继出版了《白雪少年》《鸳鸯香炉》《迷路的云》《金色印象》《玫瑰海岸》等散文集;八十年代后期迄今,是林清玄散文写作最高产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个期间里,他以十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学界内外,这得益于他在寺院生活的感悟。
我年轻时喜欢读林清玄的散文,他的文笔真诚、感性,富有禅宗的智慧和人生的洒脱,在众多红尘俗事的文学作品中犹如一股清流沁人心脾。他在黄昏菩提一文中写到:凡是树,就会努力生长,凡是人,就不会无端堕落。凡是人,就会有人的温暖,凡是树,就会有树的风姿。感恩这人世的缺憾,让我们警醒不至于堕落,感恩这温暖,让我们走出匆忙或无知,找到生命之泉。林清玄用清澈而炙热的文字抚慰着众生浮躁、冰冷的心灵,像一阵清风吹过,散去我们心中的阴霾。他用乐观与豁达的心态,教我们用心聆听雨声、感悟自然,用刚柔并济的词语,唤醒人们内心的善良与真诚。
我喜欢林清玄,因为他不仅是一位文化的传播者,更是一位红尘中的修行人。他的文章通俗易懂,却又不乏灵光闪耀;他心境朴素,但文字意境深远。寥寥数笔,就能够把纷繁复杂的人性勾勒的栩栩如生。他的心像花一样清净柔软,却又无比坚韧而富有生命力,充满了智慧的气息,为每一位读者打开心智、涤荡心尘。
如今斯人已逝,经典犹在。每当我翻开林清玄的散文,仿佛依然可以看到他在为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充满禅意的故事,字里行间,清淡委婉,却犹如心灯,照亮着读者的心灵,又如燃起的禅香,熏染着我们疲惫的灵魂。
让我用林清玄文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吧:生而为人,心灵犹如暗夜的天空,从前我们在人间生起的爱有如星星点灯,使我们的心空温柔而明亮,繁华而有致。 ------ 《清欢》
非常感谢友的邀请!我对散文接触不大深,但读过一些,我觉得林清玄的《红心番薯》这篇文章很好,富有情感,力量,文中写到父亲北来看望儿子,给他背来一袋红心番薯,同时又带来几个格外好的想让他种在庭前院子里。谁知他已从郊外搬进了城里无处种植,父亲很伤心。父亲由番薯而产生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故地的深厚感情儿子并不理解。
我觉得做为儿子应该体会
一下老人的感受,应该尊重一下父亲的爱好,尽量創造一些让老人快乐的环境,让老人释放一下心中的郁感,让他们有一种愉悦感,这就是子女们给老人最大的快乐。
我们当儿子的应该发扬老
人的这种精神,不论到那儿都不能忘记家乡和故人,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的根。
这不过是我个人的见解,
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自少年时代起,便格外地喜欢林清玄的散文。那时只是觉得他的文字不晦涩,不艰深,读来如清风一般。但如今再读林清玄的文字,在这清淡之外更多地感受到的却是舒服。能把文章写得让人读后特别舒服的人,他内心里,也一定是恬淡安适的。林清玄的文字最妙的地方在于特别值得品,比如散文集《咸也好,淡也好》等等。
林清玄的文章中记录的事情,大多具有生活性,接地气且不失文学美感,有些文章虽然篇幅短小,却清新隽永,读完放下数日之后,再去读它,心里依然感慨万千。
好的文章,在反复读后依然能给人的心灵带来撞击。在林清玄的文字里,揭示的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的是人生哲理。只是他善于把捉人生中极平常的人事物,从不因为某件事情“小”,而直接忽略掉。
林清玄用那些日常小事告诉读者: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啊,不论是咸是淡,都别具一番滋味。而这不也正是点醒人们:禅心智慧与日常生活又有什么分别呢?一念迷,转念悟,能够在生活的咸淡中品出其他滋味自然是好;但如果能在平淡的生活里安然地享受着平淡,这何尝不是乐事一件?
大风大浪、大起大落的人生看似很具有***性,可平平淡淡的生命体验,又怎么能说一点价值都没有。如果有人说平淡的日子没有乐趣,平淡的人生没趣味,那么必然是个不懂生活之人。且看林清玄的文字里,极少见到波折起伏的故事,也极少有强烈炽热的情感表达。可正是这种咸淡适宜的文字,不正是很贴合我们的生活本相吗?
最喜欢林清玄先生的《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2019年1月22日,林清玄先生走了。但他留下的文字依然不断滋养我们,他曾说:“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愿天堂没有遗恨,只有清欢。
林清玄少年成才,14岁离家,17岁发表文章,30岁前拿遍台湾各大文学奖,最成功时,开18个专栏,每个月出2本书,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他32岁辞掉工作,与佛结缘,入山修行。
相比功成名就的富足,他更欣喜于从每一花每一草中捕捉生命的灵气,每一缕阳光,每一丝和风,才是他心之珍宝。
他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今天我借用的是他的题目。他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生命里不如意的事情占了绝大部分,因此,活着的本身就是痛苦的。但是扣除了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情。我们如果要过快乐人生,就要常常想那一二成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的不如意所打倒了。
您好谢邀!林清玄(1953年2月26日—2019年1月23日),中国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
林清玄是一位有着强烈生命意识的作家。林清玄的散文立意往往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正如他曾说过文章要“向内探索,向外追寻”。他的散文创作通常起源于平常之物,在优化文字语言的同时,意蕴也会同时得到系统性的展现,透露出生命的***,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怦然心动的感受。
我觉得林清玄先生的散文要仔细读,慢慢品,就像看他这个人一样,外表不怎么俊美,实质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大学问者,他对大自然和一切生命的敬畏,更是透露出他心灵之美。
在《温一壶月光下的酒》的文中,他所描述的喝酒三境界:一人独酌对影三人仍是上乘,原因要和另一个赏花相对应,看花见花好为下乘,而赏花之人却沾染上了花的气质乃是上乘,后面写茶我也以为如此。喝酒、赏花、品茶看似在写平常凡人生活之事,骨子里却大有***。其实很多事情不是因为做而去做,如此为下乘,做好而不领会其中意境为中乘;而通过自己接触的事物习得此种气质和精神,乃是最佳。这篇散文我非常喜欢。
另外一篇《求好》的短文,也令我感悟颇深。这篇文章主题是何为生活品质。文章里是这样解释的,工匠能把一张桌椅做到最完美、农民能把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穷人知道在哪里花最少的钱能买到最好的吃食,这是求好的正确方式。这些都是他通过自身的经历而感所作。一个失去求好精神的社会,往往使人误以为摆阔、奢靡、浪费就是生活品质,就逐渐失去了生活品质的实相。短短几句朴实的话语,却把社会上一些盲目跟风、追求品牌、奢侈品等现象凸显出来,把人的心理状态描绘得入木三分,是值得我们思索的[_a***_]。
林清玄先生“文如流水,语似冬阳”。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0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