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文学作品里的插花,文学作品里的插花是什么

  1.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与波提切利的《春》进行比较,两者的艺术架构有什么区别?
  2. 细数一下,文学作品中都是怎样表达爱情的?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与波提切利的《春》进行比较,两者的艺术架构有什么区别?

你好,亲,很开心回答你的问题,很开心和你探讨一下《洛神赋图》和《春》的艺术架构

顾恺之的画作《洛神赋图》和波提切利的画作《春》,代表的是中西方艺术,两种不同文化底蕴,艺术思想绘画技法

中西方艺术,绘画技法不同,绘画思想不同,艺术理念不同,所以《洛神赋图》和《春》的艺术架构是大相径庭的

文学作品里的插花,文学作品里的插花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 从取材来说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取材于文学作品,取材于曹植文学作品《洛神赋》

《洛神赋》是建安文学家曹植的作品,曹植描述了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邂逅相恋的故事,无奈人神殊途,曹植只能无奈抒发自己对洛神的思念之情。

文学作品里的插花,文学作品里的插花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波提切利的《春》取材于神话故事,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题材

《春》的素材选自诗人波利齐亚诺赞美维纳斯神的长诗,整幅画洋溢春天的诗情画意,春回大地的欢乐气氛

文学作品里的插花,文学作品里的插花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顾恺之《洛神赋图》和波提切利《春》都是东方与西方美术史上的瑰宝,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确实挺有意思,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两幅作品有不少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这些可以感受到东西方的文化理念有明显的差异。

波提切利《春》

其一,它们都是以神话故事作为创作题材,都跟“春”有关。

《洛神赋图》为东晋画家顾恺之(348——409)耗费数年精力和时间所作,其创作思路来自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的《洛神赋》,讲述了作者在某个春天,与美丽的洛神偶遇,春心萌发,并产生爱慕之情,最终向她表白,并赠送定情之物,约定下次约会,中途思念的故事。全篇想象力异常丰富,辞藻华丽,笔触细腻,是赋中名篇

《春》局部

顾恺之根据此故事,按赋中的段落和情节,画出了一幅近6米长、1尺宽的长卷,是用绘画对文学作品的成功解读

画中除过刻画各个人物外,重点则对市井生活自然风景和风土人情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在本质上,《洛神赋图》是一幅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山水画。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绘于三国时期至今已有1741年的历史,波提切利的《春》绘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至今只有536年的历史;一个是东方悠久的绢本彩绘,一个是绘于木板上蛋胶画;一个是文学作品的视觉演绎,一个是神话故事的形象再现;一个浪漫情怀的写意,一个是崇拜圣者的写实;她们都是水上飘的美女,却分别存在于地球上的欧亚大陆的虚幻景象里…

答:这是两幅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各有各的文化思想所反应出来的喜爱也不同。不能做对比。

在东方文化艺术中我们能了解本国历史文化所以能理解本国的艺术作品,我们认为是最好的。

在西方文化艺术中他们的经历和我们不一样,所崇拜的神也不一样,所以他们也认为他们的是最好的。

从作品本质绘画手法上来说:一幅是平面感觉更多且有些模糊的作品,一幅是立体感更强且色彩鲜艳的作品。


两幅图相同点在于取材引用神话,将心中的向往一面展现。

表现手法却大不相同,春 ~颜色鲜艳,蛋彩画,色彩线条清晰明快,令人赏心悦目。

洛神斌图~用笔清净古朴,体现早期山水画特点,近实远虚,值得一品


细数一下,文学作品中都是怎样表达爱情的?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如何向自己所爱的人表达内心的爱意,语出动人,真的是门学问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细数一下文学作品中那些精典的表达吧。

范柳原是外在的浪子,内在的精神贵族。他放浪形骸,是对俗世婚姻的否定和反叛。当他遇到白流苏,内心动了真情,话语一会儿坦率直白,一会儿又含蓄深刻。让读的人不觉间也温润了几许呢!

流苏初到上海,见到范柳原,含笑问道:“范先生,你没有上新加坡去?”柳原轻轻答道:“我在这儿等着你呢。”这一句答语,直爽、诚恳,听者的心弦即刻被触动了。

香港饭店,流苏和柳原跳舞时,觉得他异常沉默,笑道:“怎么不说话呀?”柳原笑道:“可以当着人说的话,我全说完了。”流苏扑哧一笑道:“鬼鬼祟祟的,有什么背人的话?”柳原道:“有些傻话,不但是要背着人说,还得背着自己。让自己听见了也怪难为情的。譬如说,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先声明是些傻话,说出来自己也难为情,那就表明是真心话,再说“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就不生硬了。

他思索了一会,又烦躁起来,向她说道:“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个人是否发自内心地爱另外一个人,就看他(她)肯不肯向对方吐露心曲。懂得,是直面内心的一个词,范柳原对流苏说希望她懂得自己,是把流苏当知己来看待的。

流苏第二次到香港,柳原在码头迎接她,他说她的绿色玻璃雨衣像一只瓶,又注了一句:“药瓶。”随后又附耳加了一句:“你就是医我的药。”心病还要心药医,范柳原的这比方打得也是真绝了。

流苏就在这温情脉脉的爱的表达里防线渐渐崩塌,加上痛苦亲情的因素,尽管柳原并没有婚姻的许诺,她也决意今后与他一处了。

涓生对子君的爱,更多的是年少的***,对异性的新奇,而非细细考虑过以后漫长岁月的相守相随。表达爱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表达的方式,而非现实中两人以后要面对的种种问题。这是两个单纯的青年,互有好感,肩膀还稚嫩,还顾不得细细去探究什么,就急急忙忙地爱了。像范柳原说的,“太忙着谈恋爱了”。所以,当生存的问题一出现,他们便慌乱了,彼此连真心的话都不敢说,不敢问。有不满意的地方,也不肯好好交流,只在内心不满着,抱怨着,为分手积聚理由。说到底,这情分,够不上爱。爱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爱是素淡相随,琐屑相伴;爱是荣华共享,富贵相依。涓生和子君,只是恋爱了一场,便各奔东西了。这也为后世青年予以警示:爱这一个字,说出容易,做到难;做不到时,莫妄言。

文学里的爱情,在《贵族之家》,是远处那个优雅的修女,睫毛上的转瞬即逝的微微颤动。

这是个可怜的爱情故事,热烈但又宁静的爱情,像是狂风骤雨,来临前很安静,来临时很疯狂,但是很快又消失的无影无踪。

文学里的爱情,在《包法利夫人》,是二人初识时的微风,是伞下的阳光。

“风兜住她,吹乱后颈新生的短发,或者吹起臀上围裙的带子,仿佛小旗,卷来卷去。有一次,时逢化冻,院里树木的皮在渗水,房顶的雪在溶化。她站在门槛,找来她的阳伞,撑开了。阳伞是缎子做的,鸽子咽喉颜色,阳光穿过,闪闪烁烁,照亮脸上的白净皮肤。天气不冷不热,她在伞底下微笑;他们听见水点,一滴又一滴,打着紧绷绷的闪缎。”

尽管这个不是一个忠贞爱情的故事,但最开始真的是超美。当然,看完全书再回头看这个,会觉得有点荒唐。

我最喜欢的文学里的爱情,还是那个至今未被完全接受的:

失去了她,活着也在地狱里。

他们什么也不怕,他们俩在一起,就连撒旦和他的全部人马,也敢于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