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必须是性情中人啊!没有强烈的感受不可能写出来流传千古的诗篇的!李白 杜甫 屈原 太多了吧!只有对事物有强烈的感受!并有丰富的想象力!再有就是扎实的文学功底!并能够表达出来!这才是诗人!
书圣的头衔,还真不是王羲之时代给他封的,而是随着中国书法历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王羲之的伟大了,所以,对他的膜拜就变成了对他封“圣”的地步。
那么王羲之被后代封为“书圣”,是不是对王羲之的过度崇拜,或者任意拔高呢?
事实上,王羲之生活的那个年代,真不是我们想象所能解释,王羲之并不是大多数人无限崇拜的书法家,而是一个文学名仕。
王羲之真正的文化地位,其实就是一个文学品德修养极高的一位名仕,他的书法我们大家看看王羲之同时代人,刘庆义写的《世说新语》这部晋人风流韵事的笔记小说里面,有没有关于王羲之书法如何了不得的记载就非常清楚了。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属于少数人对书法研究的探索者而不是成功者。
这是为什么?因为当时绝大多数人都是用传统的隶书在写字。
王羲之希望找到一种更好更快的书写方法,所以,他精心研究了汉代以来写得最好又最快的书法家。例如钟繇、张芝等等。
这个问题有意思,我喜欢。说说我心中的王羲之。
一,我行我素,恬淡自然。有个故事叫东床快婿,坦腹东床。人家上门选婿,都争着比美,他倒好,该干啥干啥,不当一回事。再看这形象,坦腹,这个仕族青年可真有几分竹林七贤的那种感觉。得之淡然,失之坦然,这就是王逸少。
二,鬼才。他的大脑可不一般。从他书法中推断,他的很多写法,穷我一生,我也想不到字可以这么写。手边没帖,以存的临写《圣教序》图为例,左二行,一般人谁敢把“葛”上下这样写?况且他很少写平淡无奇的字,每一个字到他手上,要变出不同花样。就好比玩杂技,每一个动作都那么精彩,惊险,但一直却能保持平衡。
三,书痴。说他是鹅痴,不如说因书爱鹅。王羲之很多字,上面部分要高悬,像不像鹅高昂的头?每当字下部为两点,从不写平,像不像鹅的站姿?
喜欢就关注我吧!
真实的王羲之,是右将军、会稽内史。是******。具有卓越的政治眼界。
王羲之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王正,官至尚书郎,父王旷为淮南太守。伯父王导,官至司徒。岳父郗鉴为太尉。
王羲之在右军将军任上,常常以书劝殷浩,国家的安危,在于内外相和。当时殷浩为大将军,与桓温不相协调。殷浩不听羲之劝。后来殷浩要北伐,王羲之纵观形势,认定殷浩北伐必败,以书信详细论其要害,极力劝阻。殷浩固执北伐,果然如義之所料,为姚襄所败。殷浩又谋求再次举兵,王羲之再次言真意切的写信,陈述决胜之谋,必须审量敌我的势力,有万全之策而后行动。
王羲之为官清正,当时经常闹饥荒,王羲之常常开仓振济灾民。如果他没有“书圣”的这个光环,我们知道的王羲之,就是一个智谋出众,心系国家安危的栋梁之材。或许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之间,饮酒作诗,词清调雅的闲情逸士。历史注定了他,不会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
去掉书圣的头衔,王羲之可以说是一个完人,他之所以被称为书圣,除了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他的人品和学养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因素。
首先他是一个孝子,他在临川做官的时候,一直把她的母亲带在身边侍侯,悉心照料,一直到他的母亲去世,是一个十足的孝子,这也是后来一直为人称赞的。
对于工作,他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他在会稽做内史的时候,吏治、赋税很是黑暗,他认真选拔官吏,均赋税,遇到连年大旱、青黄不接的时候,不等朝廷的命令,果断开仓放粮,深的民心。
他还是一个对朋友亲人很讲情谊的人,这个从王羲之的大量的信札里就能看出来。比如他的《官奴小女帖》、《丧乱帖》、《建安帖》、《姨母帖》里都表现了对家人、朋友的关心。
他还是一个文学修养很好的人,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中学的时候都学习过他的《兰亭序》。
总之,他是一个德艺双馨的人,无愧于“书圣”这一称号。
你觉得呢?同意的朋友麻烦赏个赞,关注一下啦。
王羲之书法独步天下,古今无二,其《兰亭集序》更是行书中的神品。俗话说“人如其字”,但往往会有很大偏差,比如老王,除了后人的各种美誉,他还有好多小“黑料”,我们来抖落抖落。
看看王羲之的家谱,就会有个疑问,他有七个儿子,分别叫王玄之,王凝之,王涣之, 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要是不熟悉情况,加上老王,还以为是哥八个呢。古人那么讲究避讳,他们家咋这么“民主”呢?老子和儿子都有“之”。
陈寅恪考证,这是因为宗教信仰。他们一家子都信奉“五斗米教”,而且还是资深教友,这个之字就是信教的标志。
五斗米教的***有一门必修课叫化学,俗称炼丹!王氏家族对于炼丹***,都迷得不得了。王羲之常常不远千里去***石炼药,***多年,最后毒发,一命呜呼,活了58岁。
王羲之出自琅琊王氏,门第高,出身好,而且与***关系密切,“与司马共天下”。他少年聪慧,学问好,人长得帅,又才又有颜,就有点俾睨天下、舍我其谁的傲气。
太尉郗鉴想要在王家给爱女选门亲事,就先派管家去搞了个预选。王家子弟一个个都穿上正装,人五人六。王羲之却毫不在乎,衣衫不整,袒胸露腹,躺在床上若无其事。郗鉴一听汇报,当即决定,这小子好,就他了,这就是“东床快婿”的典故。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的豁达,“是真名士自风流”!同时,也可以看出王羲之的自傲、自负,和一身的公子哥习气,他也许觉得这是郗家姑娘高攀了他们家。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0629.html
下一篇
伍尔夫文学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