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为人生是什么文学流派呢

  1. 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人生如梦”观念的?
  2. 文学高于生活吗?

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人生如梦”观念的?

文学作品中“人生如梦”是个形容词。这种观念是有深层次来源的。

佛门的《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释迦文佛告诉我们世界真实相,这可不是形容词,就是说我们这个眼见的世界实际上是如梦幻般地存在和显现的。比如我们都有过睡觉做梦的经历,在梦中,我们的身体没有这样的障碍,可以四处游荡。也可以更换各种梦的场景,随心所现,唯识所变。

现实生活中,我有时候走在大街上,看着周围的人群活动的样子,忽然会有一种不真实感,这些人都十分怪异地左右动摇,身影看上去恍惚不清。

这在道家就如《道德经》中所言,“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在这种带着别样光明的境界中,我能见到这多重世界各类形象

至于文学作品中“人生如梦”的观念,多半是形容当事人面对世事变幻无常的内心情绪和抒发感叹,并不是真实描述如梦如幻的人和世界。

“人生如梦”的本质是一种虚无主义思想框架下价值体系的诠释,虽然是形而上学的片面“人生”概括,存在偏执性和独断性,但在文学作品中却是崭露头角,甚至因此衍生出无赖派、唯美派、颓废文学等文学流派,对于文学乃至哲学的贡献自然是可圈可点的。

谢谢邀请。人生如梦岀自苏轼的《念奴娇.赤璧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领悟,人生短短几十年,就像一场梦,虽然途中困难千回百转,但这又算得了什幺呢,这是一种豁然的情怀。

面对这梦一般短暂的人生,我们能拼搏,积极努力奋斗,不虚度年华努力向上,才能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是积极的一面。

反之,如果人生在世,贪恋金钱和美色等,让人迷失了心智,丧失了本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到了临终,才会感叹人生一梦,红尘中留下了许多遗憾,到头来什幺也没留下。这是消极的。

因此,“人生一梦”我们在发出这样的感叹之后,我们才知道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创造一种有益于社会和家庭的价值,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少年时读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当读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句时,说实话,没什么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太多的人和事,阅历和见识都增长了许多,回头看看走过的路、遇见的人、发生的事,就象在昨天,恍恍惚惚就象做梦一样。

年轻的一代,经历的少,人生路还很长,他们会认为“人生如梦”这句话有片面性、唯心主义等等,但这也正是年轻人本应有的无所畏惧精神

对于即将步入老年或已经步入老年的人,当读到“人生如梦”这句词时,一定会与心灵引起共鸣。一路走来,太多发生的事,皆成过眼烟云。

其实,人生本就是一场梦。但是看你做的是美梦还是恶梦。

如果你的人生是努力、拼搏、上进的人生,那你的人生必定是充实的人生,那么,你做的就是美梦。

相反如果你的人生碌碌无为、醉生梦死,那么你的人生必定是空虚的,那么,你做的就是恶梦。

人的一生到最后,结果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有沒有亨受这个过程。


人生如梦,不只是文学作品中的表述,而是人们对于人生的一种真实感悟。

人生在世,总是在现实与虚幻之中挣扎,而人生的虚幻感,也被古往今来的人们形容成了“梦”。

我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寓言故事,叫做“庄周梦蝶”。早在战国时期庄子意识到现实与虚幻的分离,写下梦蝶的故事。他说,我晚上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可是醒来的时候,我还是好好的一个人,我就犯糊涂了,不知道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

几乎每个人都会产生现实和虚幻的疏离感,庄子讲完这个故事,被后人大事推崇,延伸出“人生如梦”这个人生哲学。

一方面,岁月匆匆,人生不过百年。当我们不再年轻,步入中年、老年,日子过得是那样的快,什么也没有干,一天就过去了,一个月就过去了,一年、一辈子就过去了。我们回望流逝的光阴,都不明白时光为什么过得这么快,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我们就到了现在的年纪。

除了面对岁月的无奈、无力,另一方面,人生如梦有时候还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当生活不如意的时候,我们多么希望人生就像一场梦一样,当我们醒来的时候,所有的不如意、不快,都能统统的消失。

不管是哪一种感慨,我认为还是要抱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豪迈,既然人生匆匆百年,那些不如意又算什么呢,痛饮一杯美酒,舒舒服服地睡一觉,醒来该干嘛干嘛吧!

文学高于生活吗?

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意识形态,文学是建立在一定的意识形态基础上的艺术形式。正确的价值观是正确的意识形态的基础,所以文学自然就有正邪和善恶之分,只能说正确的文学能引领人心向上,给人积极和正向的心态,这样的文学高是于生活的。恶俗的低级趣味的“文学”当然会让人堕落、迷惑,怎么能高于生活呢?!

想起一句话: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剧吸引人的地方恰是其不尽如人生,而人生的诡谲远非戏剧可比。

觉得文学和生活也一样,文学可以尽情想象,可以超越时空,然而人生阅历和履历始终限制着作者的想象力

个人认为,任何脱离生活实际的艺术形式,基本都是空泛的,当然哲学另说。文学从内容上来看,是来源于生活的,说其高于生活,其实是其表现形式要高于我们生活中的日常表达。比如,唐诗宋词,大多都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运用诗词的形式表达出来,就会让人觉得很有意境,朗朗上口。再比如,我们平常描写一个人,无非就是把五官加以修饰描写,但在红楼梦中,描写贾宝玉还用了一句“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只此一句,便使其表达上升了很高的高度。所以说,文学在其表现形式强是高于生活的。

文学首先来自于生活中所经历的人和事,以及对当下环境和未来的思考,当然文学又在生活现实之上有所升华。所以,我觉得文学是源于生活,在文章精神上有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归纳以及对未来的畅想,不存在高低之分

对,文学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文学的基础是现实生活,扎根于生活,就像是一棵树🌲,它必须扎根在现实世界的土地上,从土地里吸收营养成分。

然后它的树干、枝丫,树叶延伸的方向,发芽、开花、结果,一年四季里,它遭遇的是小鸟🐦还是巨鹰,天上飞来的是凤凰还是孔雀,地上走来的是大象🐘还是恐龙🦕,故事和***,开始到结束,都是作家虚构、想象,静心设计出来的。

文学起源于真实生活,人物的原型都是作家眼里的真实世界投影。文学是完全的虚构,虚构的故事,虚构的人物,文学的世界一切都是想象力的产物。都是作家闭门造车,呆在书房的电脑面前,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

因此,文学又是造梦者的工作,白日做梦,编造的那些文学作品,还有经过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安慰着我们,安稳着活的很累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