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雨巷文学理论

  1. 雨巷的作者及背景?
  2. 戴望舒的《雨巷》是韵律诗歌的典范,与徐志摩诗歌相比,区别有哪些?

雨巷的作者背景

一、作者: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刊物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雨巷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写作背景: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之后。诗人时年22岁。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夜坐听风,昼眠听雨”,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诗人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盘桓中寻求慰藉。个性的轻柔、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雨巷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戴望舒的《雨巷》是韵律诗歌的典范,与徐志摩诗歌相比,区别有哪些

戴的所谓现代律诗雨巷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太简单无聊,任何人一看就会开口笑,这就是现代诗,再稍翻一下他的诗集,就是一个笑话,中国所谓著名诗人就是这样吗?他的人生经历反而有看头,写在香港欧洲生活买旧书籍散文写得多好啊!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是一首最著名浪漫死亡告别诗了:我悄悄的来,正如我悄悄的去!我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的偶然更是一首爱情哲学诗!亦舒说他:我是天空里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多可怕!最自我的亦舒都被他震撼!还有海韵,同雨巷一比云泥啊!邓丽君都改编歌唱了!

还有他那最感性无与伦比散文哲诗一样的我所知道的康桥!是我最内心感性文学浪漫丰碑典范品味了!

雨巷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样的问题实在是拙劣,非得拿某人和某人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学养、经历,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而且都是领军人物,各有千秋,你可能也没哪个本事分,你确叫我说,我想也没有哪个人敢给分上下吧,你说有意义吗?不是拙劣是什么

虽然同是新诗创作的重要作家,但作为不同时期,不同派别的诗人,徐志摩和戴望舒的诗歌在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现技巧上各有不同,形成独具风格诗风

一、从诗歌的主题思想来看:徐志摩的诗歌主题思想通常有对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和对爱情的耽溺与思考;戴望舒的诗歌主题以抗战爆发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比较狭窄,主要述说个人的悲哀和孤寂,实际上就是“五四”以来整整一代青年所有的世纪性的理想与幻灭,呈现出一种普遍的忧郁的时代情绪,后期诗歌的内涵有所扩大,一些作品抒发了民族苦难,把自我与民族融合在一起,从忧郁凄凉的***到民族苦难的悲愤,抒发了一种爱国主义情感

二、从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技巧来看:徐志摩非常讲究诗歌的形式之美,在韵律上把西洋诗抑扬轻重的韵律灵活运用,融入到新诗里面,语言上以白话为主,并将文言、土语、欧化语掺杂使用、扩展,表现技巧上,除了大量运用比喻和象征外,还注意运用意境。戴望舒把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融为一体,创作出一种具有浓郁民族审美意味的象征主义风格,表现技巧上将西方象征派诗与中国传统诗歌的表现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徐志摩的诗歌,文词表达简练清晰和,艺术想象空间大。闻一多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三美[_a***_],徐的后期诗歌作品中都有很好的体现。无论是声调变化的音乐性,还是作品的画面感和诗歌的结构组篇,都要高于戴望舒,甚至高出很多

雨巷这首诗使用了太多的叠句和部分接龙句式,虽然有加强表现力的作用,但作品中的情感递进也受到了本不该有的阻滞 。使原本奇妙的情绪和环境氛围,不免显得有些拖泥带水,不够流畅,音乐性也不强,组篇和结构与作品表达的情感契合也算不上很好。

回头再看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偶然等作品,就能感觉到明显的差距。再如长诗沙扬娜拉中赠日本女人的开篇: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这样的诗歌,语言简练干净,营造出了浓浓的画面美感,轻柔的乐感与作品的情感非常和谐,可以读者留下无数的想象空间,这就是好的诗歌所反映出的,真正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