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邵燕祥儿童文学作品

  1. 为什么说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什么汪曾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当然是因为他的作品和为人。

汪曾祺师从沈从文先生,1939年夏天,19岁的汪曾祺报考西南联大,因为看过沈老的小说,心中满怀着对于沈从文先生的崇敬。但直到大二,汪曾祺才正式拜师。他说沈老每次都在作业上留下长长的批语,并会介绍一些西方作家的***品鉴。这也为汪曾祺日后中西结合的文风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沈老发现汪曾祺的白描手法很是独到,在其鼓励下,汪曾祺将这种简约发展为了自己风格。谈起他的这位学生,沈从文更是语带谦逊的说道:"他的***写得比我好。"

还记得在初中的语文课本里那一篇《端午的鸭蛋》吗?那是至今回想起来都觉得恬淡自如的文笔文章里这样描写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我们不难从简单的三言两语间窥察出作者对于故土之恋以及其简约大方的文风。

邵燕祥儿童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现今社会人们似乎已习惯了标新立异,比如吃饭时穿梭于花样繁杂的调味剂织就的重口味中。水不在是水,是一瓶瓶带着色素与香精的混合物。文风也是如此,没有引人入胜的标题、逗趣的句子、弹性十足的语言,仿佛都不再是好文。我们不再评述这是幸或不幸,毕竟时代文学的故土。

但是汪曾祺先生不同。在他的成名之作《受戒》中,叙述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与和尚谈恋爱,我想这是一个可以放置于任何时代都能成为香艳、***的题材。然而先生却出人意料的既没有写缠绵悱恻的爱情纠葛,也没有写如火如荼的情感冲突他用极其朴拙的文笔,将他们故事浸泡在平凡生活里。简简单单的娓娓道来。

鹦鹉史航说,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

邵燕祥儿童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话我是极其赞成的,要说这世上让我找一个人和他玩一辈子,我想最好就是汪曾祺。

汪曾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外界封他:“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抒情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邵燕祥儿童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贾平凹说他: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黄裳曾说他:他的一切,都是诗。

题主问为什么说汪曾祺是最后一个士大夫?我的理解:是因为他身上有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那些可贵的精神

士大夫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指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他们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也是社会上层文化艺术创造者、传承者。战国之前的“士”是放在“大夫”之后的,表达的是一种等级区分。而士大夫则代表的是一个阶层,它是知识分子和官僚的混合体。古代的“士”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而兴起。他们大都出生贫寒,是读书让他们“学而优则仕”。特别是宋代程朱理学的弘扬,文化考试成为做官的唯一合法途径之后,士大夫作为精英阶层迅速发展。

我为什么说汪曾祺先生有古代士大夫身上的可贵精神?古代的知识分子,所谓“士”,在政治清明时则积极入世为官,创造一番轰轰烈烈的伟业;反之则“隐”,做学术,传播文化。纵观汪曾祺先生一生可以用波诡云谲、起伏不定来形容。但不管他遭到什么不公平的待遇,先生都能一笑而过。 汪曾祺先生是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是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他文风幽默且灵动,他从不抱怨。解放后,他历任北京市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干部。他入世为官,兢兢业业;被关押期间不忘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先生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造诣颇深。而最为靓丽的还是当属将《芦荡火种》执笔改编成同名京剧而大获成功。

士大夫作为一代精英阶层已经作古,但他们身上那种积极进取、不折不饶、乐观向上的精神必将永存! 创建于2018.4.30

一个浮躁的时代,动辄就是“最后一个×××”、“一个时代的结束”,简直令人作呕。

汪曾祺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读过他几乎所有的作品。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汪曾祺先生与士大夫有多少联系?

所谓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之统称。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政治是绝大多数“士大夫”人生的第一要务;但同时,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文学、书法绘画、篆刻、古董收藏等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汪曾祺出身大地主家庭,毕业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先生。从民国末期到其晚年,汪曾祺一直以写作为生,也涉及中国画与[_a***_]创作,曾编剧《沙家浜》,晚年以《大淖记事》《受戒》及一系列散文享誉文坛。不论在文坛地位如何,汪曾祺从未从政,没有一官半职,最多奉命创作,跟所谓的士大夫八杆子打不到。

汪曾祺的文章,不论是***,还是散文,最大的特点是,人道主义色彩和炉火纯青的语言。

汪曾祺笔下都是小人物,三教九流皆有,但都是活生生的、有着喜怒哀乐的人。与传统士大夫的文人气有着很大的区别。

汪曾祺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语言,洗炼、节奏把握极其到位,而且借鉴中国画的“留白”艺术,将文言文的精炼与白话文的朴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就其语言,汪曾祺超越了沈从文、孙犁等语言大家,可谓当代文坛独一份。

喜欢汪曾祺,但不要盲目吹捧,更不要谬托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