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820文学理论

  1. 如何从文学理论角度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写的《草》?

如何从文学理论角度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写的《草》?

先来复习一下这首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然后了解一下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820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次了解一下白居易写《草》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此诗原名《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作者为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

据上可知,白居易在准备科举考试中题写了《草》这首诗,此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家喻户晓、广为传诵,不论作者当时写此诗是寓意抒发还是讽刺及针砭时弊,单从字面上看,字词简单,诗句平白,但是从其延续的时间跨度来看,不得不让人惊叹,此诗的深意以及达到的文学艺术效果,白发老者和懵懂小儿都能传唱,其诗意和诗境不容小觑,该诗所体现的去伪存真、进步生发、对生命的赞扬、对高瞻远瞩的赞颂、以及拼搏进取生生不息的精神,着实让人惊叹,也正是如此,赋予了该诗从古流今的绵延生命力,正所谓,“自古多少英雄事,布衣百姓知几家”,敬请飨者细细品味。

老朽只补如下意见:

820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丶如何理解诗题。完整的诗题是:《賦得古原草送别》。"赋",是说官方考试还是朋友聚会,命我做诗。"得"是得到一个题目。题目是什么呢,本诗就是"古原草"但要你以古原草为比兴材料,写"送别“这种活动。这才算完整理解了诗题。比如韦应物那首《赋得暮雨送李曹》,也是"赋“,然后"得",得到"暮雨“这题材,要你用这题材送李曹。看看他的诗是不是这么做的:

楚江微雨里,

建业暮钟时。

820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漠漠帆来重,

冥冥鳥去迟。

海门深不见,

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

沾襟比散丝。

  《*花*》

[原创]

缕香燕语被

          秋杀,

大梦深处有

          人家。

痴心浪迹觅

          天涯,

嫦娥袖藏十

          里花。

十六岁的他仅凭一首小诗,赢得了久居长安的“许可证”,绝非偶然

他出生时,“诗仙李白”已经去世10年,“诗圣杜甫”也已去世2年。人所共知,“***盛世”不仅是一个物质生活的繁荣,政治稳定的时代,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在诗歌方面,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文化鼎盛时期

时代需要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时代需要大诗人的存在,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安排,他就是为了赶赴这个天意,应时而生,成为千百年后的另一位光彩夺目的巨星。

他出生书香门第,自幼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秉承家学,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就特别刻苦。

他的一生虽然仕途不顺,但作为一个诗人,他却成就极大,名动朝野,妇孺皆知。他十六岁时,就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佳作。据说他的诗歌浅显易懂,历史上留下“老妪能解,童子可知”的美谈。

其中最富有盛名的就是那首妇孺皆知,在我们幼童时代都能顺口咏诵的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