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谢谢您的邀请。
经典作品读过几本,《倾城之恋》、《老人与海》、《百年孤独》、《悲惨世界》及四大名著等等。或认真拜读、或走马观花。但我最喜欢的却是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因为喜欢,所以不免摘抄了很多,现分享几段给您。
一:
连日温馨的霏霏细雨,将夏日的尘埃冲洗无余。片片山坡叠青泻翠,抽穗的芒草在十月金风的吹拂下蜿蜒起伏,逶迤的薄云紧贴着仿佛冻僵的湛蓝的天壁。
二:
那冷冰冰的小手,那呈流线型泻下的手感爽活的秀发,那圆圆的软软的耳垂以及紧靠其㡳端的小小黑痣,那冬日里常穿的格调高雅的驼绒大衣,那总是定定的注视着对方眼睛发问的惯性动作,那不时奇妙地发出的微微颤抖的语声(就像在强风中的山冈上说话一样)一一随着这些印象叠涌⋯⋯
三:
甜甜的微笑,微微的歪头,轻轻的启齿,定定的看着我的双眼,仿佛在一泓清澈的泉水里寻觅稍纵即逝的小鱼的行踪。
四:
那是个闷热的要命的夜晚,打开窗户也几乎没有一丝风进来。外面漆黑一团,如同给墨汁涂的没有一点空白。虫声听起来格外响,连房间里都充满扑鼻的夏草气息。
2、在甜密的梦乡里,***都是平等的,但是当太阳升起,生存的斗争重新开始时,人与人之间又是多么的不平等。《总统先生》
3、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呑吐天地之志也。《三国演义》
【传媒阅读类话题】
谢邀。这是一个我愿意回答的问题,与我正在辑注的乃翁著译《又然文存》有最直接关系;作为诗人、散文作家、翻译家、教育家的李又然,生前出版过三本五版散文集,他的散文的特点在于每一篇里都必有警句和箴言。对他的评价,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有名家述评,且不下成百上千例:
李又然木刻像/冯羽作
曹聚仁(1933年8月5日《涛声》周刊第2卷第30期载《李又燃先生的文体》):“脱开中国古代散文的羁绊,纯然用欧洲大陆作风来写作,以我所知,李又燃先生可算是最成功的一个。”
萧军(1941年8月2日《萧军延安日记1940-1945》收《致毛泽东主席的信》): “‘了解一个战士要在战场上;了解一个作家要从作品里。’这话是李又然说的,我觉得很对。”
艾青(1942年4月10日《文艺阵地》第6卷第4期《论抗战以来的中国新诗》):“李又然是以信念为教训,他的诗闪着智慧的光。他是企图以诗启示自己和温暖自己的。”
小时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感受颇深,文章读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至今回味无穷,文中对生活的体会、对母亲的追忆、对生死的看法都能够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摘录几段,大家共勉。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0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