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首诗是在曹雪芹再次修订时才定为第一首诗。在此之前甲戌本[凡例]中有一首诗:
浮生着堪苦奔忙,
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梦,
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
更有情痴报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
这首诗才是第一首诗。
偈云:
无才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此偈乃作此书者之自况也。)
今和七言一首:
女娲补天弃顽石,
青埂峰下得吉时。
疯僧跛道怜渡化,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曾一度成为清***““***”,“开卷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其魅力何在?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以此为开始,同时又以此为结束。真的,真的很耐人寻味的
小说最早见于《庄子》,庄子说:饰***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就是说***是些浅薄琐屑的言论。这是中国古代的***观念。《红楼梦》的第一回,作者曹雪芹有几句自我评价:满纸荒唐言”,为什么说它是“荒唐言”?作者选择了***这样一个形式,而***本身有几分荒唐。这样的话,曹雪芹选择写***,本身就是一个荒唐选择。
其次,曹雪芹在***里,有些重要的情节让人觉得很糊涂。有时候他的一些随随便便的描写,给你一种非现实的感觉,让人觉得它是一个荒唐言。当然最大的荒唐还是人生的荒唐。《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对于曹雪芹来说是家庭亲情的荒唐、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荒唐。 整部《红楼梦》描写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神话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每当贾宝玉在现实世界遇到障碍或者大的灾难时,就会回到神话世界,联系这两个世界的人物是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
除了家道的衰落,人伦和人情的恶化,《红楼梦里》还表达了一种价值的失落。所以,它是“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我们可以从正面来说,痴的意思就是执着。一个是艺术的执着,一个是爱情的执着,情的执着。都云作者痴,既表达了曹雪芹作者对艺术的痴,也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痴。
“谁解其中味”。《红楼梦》那么多人评论它,那么多人研究它,但是谁解其中味?我们解了它的味了吗?后边还有多少味可解呢?还有多少谜——《红楼梦》之谜能够破出它的谜底来呢?它只有一个谜底吗?所以这其中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
在《红楼梦》开头有几句自嘲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认为曹公写这几句在篇首,有以下几个意思:
一、“满纸荒唐言”。我们都知道因清统治者是少数民族,自关外占领中原,怕广大中原地区人民起来反抗,因此大兴“文字狱”,知识分子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丢命,甚至株连家人。像《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著更是很容易就能引起统治阶级的警觉,而此时的曹家已经经过了俩次抄家,自然成了惊弓之鸟,虽然此时家人穷困潦倒,但是依然是朝廷设防的对象。因此,聪明而又满腹才华的曹雪芹,在故事的开头,仿效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山海经》等,给作品里安排了石头补天,空空道人,茫茫大士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给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披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外衣,并自嘲是“满纸荒唐言”,以此来保护自己和作品。
“一把辛酸泪有俩层意思。曹家从钟鸣鼎食之家,因为牵扯到宫廷而二度被抄,最后连生活都不能温饱。面对如此巨大的变故,身为曹家后人的曹雪芹肯定是满腹悲愤却不能直言,只能把这些辛酸化作歪诗熟话,儿女情长,这把辛酸泪,就是曹公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血泪。第二层意思我认为《红楼梦》整部作品中,作为绛珠仙草下凡的黛玉,眼泪贯穿始终,这把辛酸泪,也指黛玉的眼泪。
“都云作者痴”《红楼梦》包罗万象:医学,建筑,饮食,文字。看了这部作品,我们也许会认为,拥有这般才华的曹雪芹却不去考取功名,重振曹家,而是闭门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这样一本叙述家长里短,闺阁儿女的奇书,作者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让我们了解金陵的这十几个有才华的女孩子吗?这显然不是作者著书的目的。那么曹公的一片痴心是什么呢?明明是他满腔的悲愤,却化作了满纸的儿女情长。
“谁解其中味”?最后一句看似反问,其实是自答,真正的意思就是:只有我自己才真正了解其中的滋味,只有我自己才知道我写此书的目的。读到此书的人们,你们各自去揣摩吧!这一段故事,表面上没有什么称奇道妙之处,只不过当人们醉吟饱卧之时,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而已。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0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