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日课很荣幸为您解答。
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古人说,穷则变,变则通。实际上,一个有远见的人不会等到穷再变,那样可能就晚了,滞后了,错过机会了。
在书法中,变数太多。
比如,都是一个人在写字,纸的材质不同,墨不同,笔不同,字体不同,都要随机应变地去适应,这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变。
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变。这是潜移默化的,不自觉的变。记得有位前辈说,赵孟頫的话说错了,不是因时而变,应该是因人而变。他理解出了问题,因为每个人在不同的书写时期,字的差别是很大的,比如我们看颜真卿,他44岁的多宝塔,和60多岁的颜家庙,70多岁的颜勤礼差距很大,都是他写的,但是因时而变了。以前写过的样子,让他晚年再去写,已经回不去了,这是书法,也是人生。
而一个人从年轻写到年老,字一成不变的,就不是书法,而是写字匠,属于工艺美术一类的东西了。
常变之理,乍感觉还是有些晦涩的。“夫事有常变,理有穷通。”穷则变,变则通。学书之理其实就是这样。
常变之理,我的理解是,学书法应不断否定自己,应不断进取,唯有这样,才能更快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取得更大的进步。如果总是一成不变,结果将会不进则退。
王羲之从《姨母帖》到《丧乱帖》再到《兰亭序》等是处于这种不断否定自己,不断变化的过程。颜真卿从《多宝塔碑》到《麻姑仙坛记》再到《颜勤礼碑》等,面貌多样,这大概也是其不断否定自己,才建立起这多重风格的。
对于我们后学者,学书法总会遇到瓶颈期,这时,更显变化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换一个角度学习,将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
王羲之《姨母帖》
王羲之《丧乱帖》
王羲之《兰亭序》冯摹本
谢谢你的邀请。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千千千里马。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不但是草书艺术珍品和经典,也是优美的唐代骈文和一篇书法理论著作。对书法的承传发展,书写心理,美学欣赏,用笔用墨,品级高下等等各个方法,不同环节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
书法是艺术,艺术都要遵循艺术的规律。“常变”和“常不变”都是艺术的普遍规律。
不过,今天我们对“常变”也许会引出一些歧解。以为常变就是天天要变,你想想,花样翻新,一天一个样的写字,你变得过来吗?没准,变不了一百天,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写字,也未可知了。
怎么变?变什么?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的。就孙过庭来说,他自己就非常主张书法要有时代精神。
他的一句名言:“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翻译出来就是:不要违背传统,不要重复传统。
这就是说,书法创作,一定要有深厚的传统,同时要写出时代的新意。
生活在唐代最繁华的武后***时代的孙过庭,目睹了书法风气的陈陈相因,泥于古人千人一面的面目可憎,所以,提出了“今不同弊”的要求。
书法怎么创造?这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古人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是“一帖一法”。什么叫“一帖一法”?
这就是说,王羲之的书法,从来都不是如同一个模子里出来都印刷排版,而是精神意气章法笔性都要一股新的风韵。
谢邀,对于书法中的"常变"之理,个人认为如下,一是常变心法。心要随从书法墨韵达到情绪化的最高境界,这其中运笔势力有缓有急,有抑有仰,字里行间都要显有精气神。二是创意性的变化,这种书法难度性最大,一般常人很难达到。三是规律性变化,也就是说练习书法不能只有单一模式,要放开手脚吸纳好的书法模式,形式最好楷,行,草,篆,隶五味书体都要有所了解或掌握。
书法中的不变,常变,是困扰书者的一大问题,不解决,书法是无法学习的。不变,指书法中用笔了如中锋,侧锋,提按顿挫,绞转,圆转等,用墨,浓淡干湿的自然性。常变指书者的性情,意境的变化,并据此笔法,笔力,笔势的变化。要根据不同的字体***取变化,如永字八法,楷书,行书可用,草书就不行了。只有常加练习去体会。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1074.html
上一篇
低质量的文学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