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穆青文学理论,穆青的新闻思想

  1. 如何理解“新闻作品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记者本质力量的书”?

如何理解新闻作品一本打开了的、关于记者本质力量的书”?

如何理解“新闻作品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记者本质力

量的书”?从以下阐述来回答这个问题:

简单的说,新闻报道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穆青文学理论,穆青的新闻思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具体地讲,新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事实在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在内容上是新鲜的,在价值上是大家关心和需要的,并且需要通过新闻工具和其它各种手段进行报道传播。

其最大的特点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与要求:

穆青文学理论,穆青的新闻思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主题突出,文字简练。一条新闻通常报道一件事实,说明一个问题。

2、文字简明扼要,用事实说话,必要时可以有适当的精湛的议论。

3、开头通常有一段导语,简要说明全文的主题思想主要事实,唤起读者注意,使读者先有一个总的概念。

穆青文学理论,穆青的新闻思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结构严密,层次分明。一般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物写在最前面,然后再写次要的,更次要的;也可以依照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但要突出主要部分。

记者选择提炼新闻素材然后以文字、语言、声音画面等制作成新闻,在新闻中包含了记者的新闻敏感度、新闻发现能力以及记者自己兴趣思维情绪感知等多方面的素质。记者的种种的品质和自身特征都包含在记者的新闻作品中。

这句话说到我心坎里去了,特别感动。我的理解是:

1.一条好的新闻作品是对记者新闻敏感度、独特视觉、独特思维、事实材料提取、新闻价值取向、政治导向、社会效应等等多维度考量和评估。

2.一条好作品一定是特积极、特向上、特向善、也特有力量的风向标。好的正面报道鼓舞士气,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揭露時弊的报道能给***决策和执行层面以借鉴和警示、让罪恶者无处可逃给不法者以惩戒,同时给群众以教育,引以为戒。

3.本人有一次***访经历:1994年我市山区因台风过境发生泥石流,当时断路断电断通讯一个星期,县里根本不知道山里的情况,我第一个以记者***访的身份趟过齐腰深的河水,第一时间进灾区并以最快速度发新闻同时将***访数据上报***。我是外面第一个进山的人,当地老百姓见面说的第一句话是:县领导来看望我们来了!我是这辈子最自豪的***访。父老乡亲把我当领导。因此我写了一篇特别有力量的报道,引来八方驰援。

谢谢您阅读

是从现象真实到复本质真实的一个过程。由于受认识能力的限制和新闻特性(时效性)的影响,新闻真实也只能是事实性真实、过程性真实、有限度真实和即时性真实。现象真实即新闻记者把自己看到或者消息源提供的新制闻线索或者***进行直接报道的新闻。

记者要注意以下事项:① 消息来源的可百靠性以及多方验证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② 追究新闻***发生的背景、原因③ 尽量客观度呈现各方的观点和声音2.什么是新闻真实,什么是法律真实真实一般认为有三种:客观真实、新闻真实和法律真实客观真实即客观事物本来的面目,法律真实和新闻真实均源自客观真实法律真实:是指公检法机关在诉讼证明过程中,运用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应当符合形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应当达到法律的角度认为是知真实的程序。


一篇新闻作品,无论是文字报道还是图片新闻,呈现给读者的不单是一件事实的报道,体现的更是记着的心态、思想、为人处世的作风等等。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不但会引起读者的共鸣,更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而一篇失实的报道不仅损害了先进人物形象,而且在群众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80年代初期就有这样一篇失实报道出现,1981年7月3日,四川荣昌县人武部一位助理员彭某,从被洪水冲塌的房屋中连续抢救出10名遇难群众。7月4日,记者黄某得到消息后,赶到荣昌,这时洪水已退。7月6日,他从荣昌县敬老院找来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婆婆,叫彭某背着,以敬老院被淹垮的房子为背景,拍摄了几张“新闻”照片。当时,虽然彭某极力反对这种做法,单位也迅速向上级汇报,都无济于事,照片还是见报了,而且是这个报纸登了那个报纸登,画面越登越大,越用越醒目。群众意见也越来越多。

把真的搞成***的,不仅损害了先进人物的形象,而且在群众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教训深刻。

相比之下, 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穆青同志,人们称他为“***社长”。他在谈他的成功体会时说:“有了***,也就产生了不写出来吃不下睡不着的动力。”

穆青一行访问了几十位基层干部和群众,走到哪,群众都满含热泪叙说着焦书记。又亲眼看了焦裕禄带领群众挖的沟渠、封闭的沙丘群后,穆青对冯健和周原说,“焦裕禄就是一代***员的典型!我们一定要把他的事迹原原本本写出来,让人们看看咱们***的干部是怎么舍生忘死为人民群众服务的!”

他们对这篇报道反复推敲修改,先后七易其稿。稿子基本完成后,穆青又让周原把稿子带回兰考,在县委常委扩大会上朗读征求意见,除订正了几个人名地名外,大家表示事实准确。

1966年2月7日上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新华社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焦裕禄这个名字传遍了全国各地,震撼了千千万万颗心灵。

当时穆青面临的一个风险就是敢不敢讲真话,敢不敢说灾难,这也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新闻作品正是穆青老前辈的本质力量完全呈现。

我们在评论某一个人品时,最常用的就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新闻作品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