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建安风骨对文学作品影响有哪些

  1. 三国时期在政治制度、军事、文学方面,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在承接秦汉与魏晋南北朝中起到什么作用?

三国时期政治制度、军事文学方面,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在承接秦汉与魏晋南北朝中起到什么作用

在此我想说这是一个有水平的问题,三国对后世的影响我们可以围绕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来展开讨论,所以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谈:

1 政治制度:‘都督这个官职的称谓在以前是没有的,它兴于三国并且一直到民国都沿用这个称呼,尽管只是沿用的称号。后来东晋和南朝的选官制度基本就是沿袭曹魏的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和九品中正制有非常大的关系

2 军事方面:首先三国时期在军事方面为后世呈现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并涌现了一大批睿智机敏的军事智囊型人物。特别是一些计谋妙计的运用无不是对以《孙子兵法》为代表古代军事思想的诠释。就以《三国演义》来说它所总结的三国时期的军事谋略和战争经验在明清时期被广泛学习、借鉴和运用,对明清的军事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三国时期的军事制度、军事器械、军事阵法等比较以前都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进。

建安风骨对文学作品影响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 ‘建安七子’以及曹操父子等等一大部分人所创作作品对后世的诗、赋、散文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的出现对后世的哲学也有很大的影响。

总结:三国时期在秦汉和两晋南北朝时期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东汉末年,华夏大地上出现了魏、蜀、吴三个鼎足而立的***,史称三国时期。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公元280年吴国灭亡的61年间,三个国家人才辈出、将星云集。这些英雄人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典章制度,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传承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建安风骨对文学作品影响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政治方面

早在汉末建安年间,魏国的开创者曹操就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他一改两汉时期弊端百出的“察举制”,提倡“唯才是举”。只要是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不问出身贵贱,一律量才授用。通过这一措施,曹魏阵营聚集了荀彧、郭嘉、程昱、荀攸、贾诩、钟繇等一大批高端精英人才。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后,***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按等次选用授官,这就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仍然保留了曹操用人“不计门第”的原则,堪称“选人之良法”。到了齐王曹芳时,司马懿当政,为笼络人心,在各州设立“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担任此职。这些“大中正”选取人才的原则是以“家世”为标准。从此,朝廷的官职被门阀把持,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被其后的两晋南北朝沿袭继承达四百年之久,直到隋文帝创立“科举制”以后才被废止。

  • 军事方面

三国时期各国争城夺地,战争频仍,武将的权势地位日渐增强,于是慢慢演化出了“都督监州郡”的军事制度。这一制度的大致情形是:中央***派出“四征”、“四镇”将军,以“使持节”、“持节”、“***节”的名义管理沿边州郡的军政事宜。这些都督既是军队的指挥员,又是百姓的父母官,可谓“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以曹魏为例,魏明帝时期共设立四大都督,分别是:征东将军驻寿春,领扬州刺史,都督扬州诸军事,主要防备东吴;征西将军驻长安,领雍州刺史,都督雍、凉诸军事,主要防备蜀汉;征南将军驻襄阳,领荆州刺史,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南方;征北将军驻信都,领冀州刺史,都督幽、并诸军事,镇守北方。这一制度其实就是现今“大军区制”的滥觞。由于各将领防地明确,责任清晰,战时反应迅速,守时军令统一,所以被后世一直沿用,甚至于唐朝的“藩镇割据”,依然是这种军事制度的翻版。

说到三国时期的文学艺术,我们不得不提到“三曹”和“建安七子”。“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和刘桢。这十位文学家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他们的作品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某些特点,又表现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不少诗歌反映出了社会的***和大众痛苦,以及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情调慷慨,语言刚健,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同时,这些作品也出现注重修辞炼句的倾向,其中的词赋一改汉赋的鸿篇巨制、汪洋恣肆,进一步转向抒情小赋,对后世的唐诗宋词都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建安风骨对文学作品影响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