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记载,《楚辞》于战国时期由屈原等所著,战国时期文字大多刻于竹片之上(即竹简)。
欣赏《楚辞》应该从当时的战争年代、朝代更替、江山社稷、人文地理、社会风貌、爱国情怀等去体会作者的伟大爱国之志。
《楚辞》的创作者,中心人物—屈原。知识渊博,深明治国之道。胸怀大志且才华横溢,能言善辩而文采非凡。
人生难免会有失意时,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亦是如此。后才有了《离骚》等流芳百世的千古奇文。
战争年代。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当时楚国处于诸侯争霸天下,弱肉强食的年代。唯有结盟能共同御敌。齐楚两国皆不如秦国,而不得不结为盟友,共同抗秦。
朝代更替。楚国国君应不听屈原劝告,以致于沦为秦国人质,后死于秦国之土。而后楚国新国君又是软弱无能之辈,排斥贤臣、忠言逆耳却不予理睬。最终秦国起兵攻楚,楚国灭亡。屈原悲愤投江。
江山社稷。自古江山社稷都断送在远贤臣,信奸佞的道路上。楚国灭亡就是如此。屈原曾多次劝告楚王,要以贤才治国,国富兵才强,才可抵御外敌,然而君王昏庸无道,远贤亲佞,大好江山社稷最终是断送在了无能的君王和奸佞手上。
人文地理。《楚辞》把当地的风土人情、河流山川等写得别是一番风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而《楚辞》更是得当时有志之士的青睐。因为《离骚》的出现,屈原自成“骚体”。对后世的影响更是深远。
社会风貌。当时虽处于战乱年代,然从不缺乏爱国之士。屈原首当其冲,虽不为武将上阵杀敌,而得其文***献于世人,上达直谏于君王,对于屈原来说不失为一种期望。
爱国情怀:
《楚辞》最初应该是写在简牍或绢帛上面。因为在纸张还未发明的战国时代,一般认为,人们将简牍(竹简、木简;竹牍、木牍)、绢帛作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楚辞”是由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开创的一种诗体,因其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物”,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被称为“楚辞”。楚国的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人民爱好音乐舞蹈,而“楚辞”就是运用了江汉流域楚地的方言声韵,把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和神话传说,形象地叙述出来,形成了既独特有崭新的诗歌表现形式。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1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