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表现主义流派的文学作品

  1. 什么是表现主义?

什么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指比起画工,更在乎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的表达,往往会将现实扭曲和抽象化。这个画派的艺术家常常使用大胆的颜色和狂乱的线条。但他们大多数用这些颜色和线条表现恐怖痛苦情感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1863—1944),堪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

像他那幅呐喊很多人都记得,qq表情都有那个呐喊表情了!

表现主义流派的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Expression*** 表現主義是1920年代德國藝術界興起的一種藝術觀念,認為客觀感覺與描繪,不足以充分表達藝術家對事物的個人主觀與情緒經驗(在繪畫領域中以木刻版畫為主)。這樣回答,應該是准確詮釋這個流派概念。但小民以為,過於肤淺。

表現主義出現是標志著工業革命、現代化的生活方式的到來,丑陋、騷亂、低賤的東西都成了藝術的題材,性與垂死的慘狀也同時進入藝術的殿堂。從而表現金錢至上、功利與殘酷現實。藝術家們不僅關注現實,且還想改變現實,這都使得藝術進入了政治化的方向發展,脫離了藝術就是藝術,「一旦變得有用,就不再是美的了」美學概念。表現主義大師們自比耶穌、先知或是革命者,把從事藝術視為從事革命的行動。通過藝術介入到沸騰的歷史中去。

表現主義得到國人文豪魯迅的共鳴,他曾在1935年出版《凱薩.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共選了21幅版畫,且寫了《序目》為每幅畫描述觀感內容。21幅畫為:自畫像、窮困潦倒失意人、死亡、母與子、反抗、戰場、俘虜、失業、斷頭台邊上的舞蹈等等。由此可見,表現主義所謂的主觀情緒,並非藝術家們的孤芳自賞的個人主觀,而是藉個人主觀表達他們想傳達的「社會意旨」或是更強烈的「社會抗爭」。

表现主义流派的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931年左聯五烈士中的柔石遇刺後,魯迅就把珂勒惠的木刻版畫《犧牲者》發表在《北鬥》創刊號上並附上了一篇散文「有一幅木刻版畫,是一個母親,悲哀地閉上了眼睛,交出她的孩子去⋯這幅木刻畫是我寄去的,算是柔石遇害的紀念⋯然而許多人都明白他不在人間了,因為這是常有的事。只有他那雙目失明的母親,我知道她一定還以爲她的愛子仍在上海翻譯和校對。」

也許是時代的同一性,表現主義藝術手法,在排斥寫實所強調的客觀真實之余,以主觀誇張印象去描繪社會俗景,深刻影響國人版畫風格及民國時期崛起的版畫家。如陳煙橋、李樺、陳鐵耕、胡一川、許天開等等~

我是一人。简单说,艺术家表达自己内心,而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

表现主义流派的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表现主义是西方的,表现主义绘画,和我们写意画有那么一点点相似。

有相似但不是殊途同归,听我慢慢说。

表现主义(法语:Expressionni***e)是20世纪初流行于法国德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文学和艺术流派。

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然后延伸到其他的艺术形式

表现主义绘画,最出名的一幅,爱德华·蒙克创作于1983年的《呐喊》。

这幅画在网络中的使用率,非常的高,非常的广。

他创作于1983年,1901年,表现主义这个词出现,而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作是1983年的《呐喊》。艺术,很多时候巅峰并不是在未来,新兴的总会比老旧的好并不适用于艺术。

这幅画,翻译成《呐喊》,鲁迅先生也有《呐喊》这本书

表现主义是本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欧美一些国家一种文艺流派。最初由绘画方面逐步扩展到文学、戏剧领域

一般认为“表现主义”最早出现于1901年,这一年在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法国画家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展出一组油画,其总题目就取名《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第一个文艺团体成立于1905年,由德国德累斯顿组建的“桥社”画社。1911年在慕尼黑又出现了表现主义第二个团体“青铜士”画社。

表现主义在文学方面有著名代表作家奥地利的卡夫卡,戏剧方面的先驱是瑞典的斯特伦堡 。此外的作家还有捷克著名小说家恰佩克、奥地利诗人特拉克尔、韦尔弗,德国诗人海姆、贝恩等等。

表现主义作为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一种文艺流派,它并没有自己统一的宣言和行动纲领,也没有其统一的组织。它的一些特征与艺术特色,完全是通过表现主义艺术家们的艺术实践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