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科举与文学理论的关系

  1. 唐代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为何李白、杜甫连个进士也考不中?

唐代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为何李白杜甫连个进士也考不中?

李白并没有参加科举,而杜甫早年有个好爹,是个官二代!

历史上传闻有两中说法,一种是李白的家族出身,不符合科举考试的条件。这点可以从他的叔父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看出端倪:“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暗指李白之父可能犯了什么事情。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李白15时入山修道,深受道家文化影响,又接受了纵横家赵蕤的教导,一生好游名山大川,也想学苏秦张仪,周游列国,以图王霸之道。对科举致仕没什么概念。李白24岁出山后,也是这么做的,一直在全国游历了10年。

科举与文学理论的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然李白并非完全绝了做官的念头,公元725年,唐玄宗李隆基泰山封禅后。唐朝达到鼎盛,之后两年,唐朝发布了一项新的措施,就是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李白34岁的时候,向唐玄宗献上自己诗文,想谋个官当当,可惜唐玄宗当时不知怎么的没赏识李白!后来李白因此也心灰意懒,又去游历天下了。

我们后人看到杜甫的严谨的格律诗词,都会以为杜甫是个学院派,一心科举而几次都落第的书呆子。其实历史上的杜甫和李白差不多,都是喜欢游历名山大川的背包客,李白是因为学道,而杜甫则是因为他父亲是一洲司马,也就是军事最高长官,生活优渥,是个官二代。骨子里也是个纨绔子弟。下边的这首诗可以是见证: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科举与文学理论的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朝进士科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考,唐朝时,就流传一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唐朝的科举项目大约有50种,你所说的进士科只是其中的一种,也是考试出现频率最高难度最大的一科,除了进士科,还有像什么明经科,明法科,明算科等,有一些科目相当的难,在后期就被废除了,比如秀才科,在唐朝初年才设不久就因难度太大被废除。

唐朝绝大多数时候以考明经进士为主,像主要为司法机构选拔人才的明法科,选拔数学人才的明算科基本上很少考,但是这个东西谁都说不准,就像高考时,有些题虽然你知道考的几率很小,但是你去不去复习呢?答案是肯定的,毕竟谁也不知道最终考的是什么?

明经和进士两科他的录取率有多低呢?据《文献通考·选举二》:“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即唐朝进士科的录取率在1%至2%左右;明经科录取率较高,比进士科多了10%,这是在唐高宗之后,录取比例上升了不少,如果是放在唐初,录取比例甚至仅仅只有1/50000。可以想象这两科的难度有多大?唐朝诗人孟郊在取得进士科后欣喜若狂。做了一首《登科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而这个时候他已经46岁了,在唐朝30岁就可以自称老夫,可以想象,进士科的难度有多大?而且这种情况很是普遍的,《通典·选举五》就有明确记载:“没齿而不登科者甚众。

科举与文学理论的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且唐朝时科举考试也并不仅仅以诗词歌赋为主,以明经科为例,要考的史集经册就多达九本,还要考其中内容的释义,而进士科比明经科要难十倍,从录取人数上就可以看出,通常情况下,进士科要考策问,贴经(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填空),杂文,你所说的诗词歌赋通常指的就是杂文,这一项通常只要做诗词一篇和赋一篇即可,真正有难度的是策问这一项,这一项难度极高,要根据所出的的十道题,做五篇文章,而问题涉及范围极广,像漕运,财务,时政,军事,法律,经济等等都有可能会考,最关键的是五篇文章要答对四篇才可过关,难度可以说是相当之大,如果考的是你复习范围内的还好,如果是问题刁钻偏僻,基本抓瞎,科举考试中,十道题全都不会做的都经常出现。

而且你仅仅以为这就够了吗?唐朝考试基本上所有阶层(商人排除在外)都可以参加,也就是说,甭管你是士族子弟,皇亲贵胄,还是寒门子弟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你要跟氏族子弟,甚至宗族子弟,跟他们去拼,这完全是不公平的,世族子弟本身就有荫庇,特赐等特权,这就相当于他们在高考时有额外的加分项,而且加分比例相当之高,而跟他们一起考试的寒门子弟就没那么***了,只能凭借自己的努力,所以在唐朝科举考试中,基本上选***的都是上层圈子或者游离在上层圈子周围的人。

有案可稽的唐代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

至于李白和杜甫,不可否认两人都是有大才之人。但是,科举考试是有一定的门槛的,一是商贾的后代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二是有罪之人的后代也是不被允许,而李白的先祖曾经因罪被流放到碎叶,同时他还是商人的后代,所以,李白是没有办法参加科举考试的。至于杜甫。他是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的。但是因为权相李林甫"野无遗贤"的闹剧而落选,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让他待在集贤院等候分配官职,但是不巧的是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