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简编民族

  1.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朝代,是否将汉语作为主要语言?
  2. 如何看待汉朝早期和亲政策?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朝代,是否将汉语作为主要语言

这个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的来说,由胡人统治的王朝里,没有哪一朝是完全废黜本民族语言,全面汉化为汉语的。

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主要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阶段:五胡十六国、北朝、后唐、后晋、后周、辽、金、西夏、元和清朝

五胡十六国的诸***里,除了前秦推行全面汉化以后,其他的王国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基本都不太理想,后赵等国还有大规模******的斑斑劣迹。而推行全面汉化的前秦,也在淝水之战战败后一触即溃,使得北方再次陷入分裂。

文学理论简编民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北魏身上——北魏建国前期,上层依然说鲜卑语;等到孝文帝全面汉化,要求鲜卑贵族也改说汉语后,北魏也迅速地走向分裂。而后的东西魏、北齐和北周,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鲜卑语,比如隋文帝杨坚,就曾叫过普六茹坚。

而后的胡人***,大都吸取了这样的教训。无论是辽、金还是西夏、清朝,统治阶级虽然汉化较深,甚至能说一口很漂亮的汉语,但是依然不敢放松对本民族文化和语言(所谓“国语”)的教学。唯一对汉化既没有兴趣也不想迫使百姓胡化的蒙元,则在不到一百年的历程中迅速走向灭亡。

从这个演变进程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统治阶级的胡族入主中原后,势必要一定程度地融入汉族的文化,否则就无法统御数倍甚至数十倍于本民族的汉族人;但是如果一味汉化而丧失掉本民族的文化基因后,剧烈的矛盾冲突又会将这个***推进深渊。因此,适当地融合,又不失去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也许才是最好的。

文学理论简编民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如何看待汉朝早期和亲政策?

我是肥星星,谢谢邀请!

关于如何评价,让我们先看一下历史上的和亲。诚然,汉朝早期由于实力较弱,无法抵抗匈奴的入侵,于是选后宫女子,冒充公主嫁给匈奴,以此换取汉匈之间的和平。后来汉朝强大了,打败了匈奴,但当匈奴单于向汉朝求亲后,汉朝又选取了宫女王昭君嫁给匈奴。此外,汉朝还将诸侯王的女儿嫁给西域的乌孙诸国。由此看来,汉朝早期的和亲有屈辱的一面,但后期则是强大的表现,和亲并不一定意味只是屈辱。

文学理论简编民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汉初期匈奴人兵强马壮四处征伐扩张领地,与汉朝边境接壤之地频繁遭受匈奴骚扰。作为汉朝北部最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窥得当时中原地区的积贫积弱,时刻不觊觎汉王朝,威胁着汉朝北部地区的稳定。若在汉朝初建时即出兵匈奴,由于汉***不稳易引起内乱使其腹背受敌,而且当时的匈奴只是偶有骚扰,并未大举进攻汉朝边关,故而汉***没有主动出兵打击匈奴。次年为稳定汉朝北部局势,高祖御驾亲征。三十万军出击匈奴又有皇帝的亲征,初期进军顺利,平定了韩信的叛乱。后来被匈奴使计围困在白登山,史称“平城之围”。高祖***用陈平计“使使间厚遗阏氏”(出自《汉书·匈奴传》),才得以解围。

  经此一役,汉朝统治者真正意识到当时匈奴力量的强大。如果匈奴只是小规模骚扰,虽然或多或少有些损失,但不会亡国;如果惹怒匈奴,引起他们大规模侵犯,稍有不当即可能颠覆大汉***。短时间内只能给与其利益先稳住匈奴,解决好内部政治、经济问题,有余力之后才能解决外部的匈奴问题。于是高祖听取谋臣刘敬的建议,与匈奴和亲。当时是不得已而为之。

汉朝的“和亲”政策确实很普遍,据载汉朝自建立伊始至汉武帝之前有过九次“和亲”举措。如果要弄清楚“和亲”政策,我们得先要了解一下“和亲”这一政治现象背后的背景。用我自己的理解来说,“和亲”就是中原统治阶层牺牲一位或数位有王室血统女子的终生幸福去换取与非中原异族***间的和平与持久发展而实施的政治手段。

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联姻”习俗,但又有所不同。“和亲”是中原文明向非中原文明通过牺牲王室女子幸福而达成的一种政治交易,且同时可能还伴有其他***与政策的平等或不平等交换。而“联姻”是两个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间为了稳固权利与利益而通过婚姻形式进行的政治捆绑。

和亲图

“和亲”现象是初始于汉初时期,(个人认为春秋时期的周襄王娶亲狄女为后更像是政治联姻,不是和亲)那么问题来了,汉朝之前为什么没有“和亲”政策;汉初的“和亲”政策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个“安全”的民族,虽然现在的中国东面和南面环海,西面有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等天然屏障,北面接壤外蒙及俄罗斯。但是在秦汉及更早的时期,中华民族疆域远没有现在辽阔,活动范围笼统点说就是仅限于在内蒙以下,云贵两广以上,藏青甘宁以右,福建以外的地区。其他地区在秦汉及以前被中原地区视为野蛮和不开化的蛮荒之地。


春秋形势图

这块区域以东为夷,以南称蛮,以西谓戎,以北唤狄,以这些少数民族为主的各周边民族对当时的中原文明都形成了不小的威胁。说简单点就是中原***的非农耕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冲突。而这些威胁在汉朝以前都得到了相应的抑制。

首先这与其松散的民族结构有关。其次自秦一统之前,中原长期处于内乱,各诸侯国几乎是全民皆兵状态,周边民族没有足够的实力与各诸侯国抗争。第三是虽然中原处于内乱状态,但是自周朝初期建立的礼乐文化使各诸侯国之间都存在着相同的文化认同感,一方遭受攻击,其他诸侯国也会暂放利益冲突,进行驰援,所以周边民族没有从根本上威胁到中原地区,这也使得中原民族与非中原地区不存在“和亲”的政治环境

如何评价汉初的和亲制度

“和亲”也叫”和戎“或”和蕃“,是指中原汉族封建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或外国之间,主要因为政治目的而进行的联婚。

和亲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据史书记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和亲***,发生在周襄王(公元前651年——619年)时期。当时襄王准备讨伐郑国,由于感觉自己实力不够, 便娶了狄女为王后,与戎狄兵共同讨伐郑国。此后汉唐直至明清,一直都存在和亲现象。

西汉初年,我国北方匈奴族势力非常强大,不断在西汉北部边境搔扰。由于当时西汉内部尚处于巩固时期,社会经济也还没得到恢复,根本无力对匈奴作战,于是刘邦便***用“和亲”政策,把汉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刘邦以后的惠帝、文帝、景帝时期,继续实行“和亲”政策。 西汉初期的和亲,是在无奈的形势下进行的。

这种和亲政策虽然并没有使匈奴贵族停止侵扰掠夺,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军事冲突,使汉王朝赢得了修养生息的时间,对汉初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促进了汉匈两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在我国民族关系史上,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对于我国历史上 的“和亲”政策,史学界一直存在两种不同意见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和亲是当时社会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办法,它导致民族间的和解,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和了解。另一种认为和亲是一种屈辱妥协,如西汉初期对匈奴的和亲,和亲公主中大多受到非人待遇,有被处死的,有被烧死的等等

总之,从历史作用来看,对于“和亲”政策,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应全面否定。西汉初期的和亲,为缓和汉匈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但对于一些屈辱的、妥协的和亲,以牺牲人民生命财产为代价或引狼入室的和亲我们是应当予以反对的。

“我是常长话古今,持续分享历史知识,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