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辨一部***的文笔好与坏,其实并不很难,有的时候甚至简单到只看一句话或者一个自然段,就可以判断出作者的文学修为和文化涵养。
曾经是个热心投稿的文学青年,国内有名的刊物基本都曾有过投稿,也受邀参加了若干次的全国大型文学创作笔会,并聆听了国内权威的编辑家和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的专业讲座,受益匪浅,也交结良多。一干所谓文人士子凑在一起,无非就是互通有无,痛饮豪情,彼此介绍或帮助结识更多的文学朋友,进而能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学期刊上发表一些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狗屁文章(***、诗歌等),但也如此而已。
回到题主问。
编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闻”稿子。一篇作品放在案头,只需打眼看一下儿题目,然后扫描似的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再翻到最后一页,搂一眼结尾,即可大致判断出一篇稿子的好坏成色——当然我说的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儿,现如今的编辑们如何审稿却并不稔熟。
一部稿子的起始语言如果没能打动编辑,哪怕你的立意再新奇再卓绝也基本无济于事,完全处于歇菜状态,算是倒霉蛋儿一个,撇在一边儿勍等着退稿儿或直接枪毙、石沉大海吧——除非编辑部闹稿荒了,编辑们闲得***翻拣弃置的稿件,或许会发现你的不凡立意。但这种概率犹如石破天惊,杳如黄鹤,因为全国雪片儿一样寄来的稿子几乎堆满了各个案牍,除非你有过硬的私人关系特殊关照或直接耳提面命。
就比如现如今的网上答题,也基本一个路数。我个人的习惯也是先搂一眼题目是否是我中意的,如果中意,接着看开篇的语句,如果中庸或者乏味,直接跳过,有那令人眼前一亮的句子跳入,即刻精神百倍,即使再长也要一口气读完,就是因为文笔的魅力吸引。
看过几个有心的问题,都是说文笔的历练打造相关等项,甚至还有人大言不惭的用自己那点儿笨拙稚拗的文笔在点化他人,简直误人子弟有辱视听——一个连《文学概论》都没读过的人,你期待ta能有什么高出常人的指点和说教?
但说实话,能真心打动人的稿子(作品)实在少之又少,简直如凤毛麟角,奇货可居,大多都是起手平平,期间也是啰嗦冗长或邪逸旁出,不惟语言平淡无奇,逻辑也混乱不堪,连一个闪光点都没有,这样的稿子留你何用?!
若要打造自己的绝佳文笔,也没什么捷径可走,无非就是多看书,多学习,多秉笔,多请教,如此而已。
希望能看到生花的如椽妙笔,也希望看到灵光乍现的灵性文章,我是这么期待的,也希望能够不浮我望😀😜
文笔好坏,不在于使用了多少成语和修辞手法,而在于文字的表达运用是否流畅到位。举个例子,好的文笔,场景的描写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心理的描写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动作的描写能让读者产生画面感,人物的描写能让读者觉得这就是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很多年以前,中学语文老师告诉我们: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千万不要为了吸引眼球去专门堆砌华丽的词藻、炫酷的语言、空洞的口号、强装的深沉!要像你在他身边讲故事一样叙述出来就好。最后举一个例子对比,金庸***和古龙***,大家去对比体会吧。
看到一楼说的通顺语句之类的,觉得太过笼统,就想来补充点看法,就举例一些自己写的文或说的话,希望大家不要嫌弃水平差哈。
通顺是写作最起码的要求,那么,好的文笔是怎样的呢?
1.言简意赅,短短几个字表达了准确的意思。
2.大多成语有典故或者故事。
记得之前都说中文比外国话难学,总举例的一点就是中国的成语如果让外国人来翻译,几个字可能需要几句话来表达。
这是我跟朋友聊天的一小段话,里面用到了几个成语:
怨声载道、形同虚设、屡见不鲜、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这样的使用表达的准确不说,也确实少了很多废话。
我读小学时有一段时间每天翻看成语字典,所以我文笔最好的阶段其实是初中,但从成语来看,那时几乎现实聊天每句话都带成语,别人就觉得你好装13啊……
😂😂现在忘了大半。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1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