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段落摘抄

  1. 如何理解汪曾祺先生所说“一切文学达到极致,都是儿童文学。”?
  2. 如何教会孩子理解文学作品?

如何理解汪曾祺先生所说“一切文学达到极致,都是儿童文学。”?

"一切文学达到极致,都是儿童文学。"似乎这个观点听起来很新颖,甚至有些难以理解,但这句话实质上体现了他所认同的中国当代文学与儿童文学的本质。

众所周知,中国现当代文学无论是其形成还是发展都是十分复杂的,而起所接受思想也是纷繁复杂的,但是最不可以被忽视的一个源头可以算的上"人"的思想。

周作人先生的观点来看,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就是关于人的文学,而这个人既有"人道主义"又有"个性主义"。自《人的文学》发表之后也算得上对文坛具有一个导向的作用。而在之后发表的关于儿童文学的观点算得上对"人的文学"这一观点的补充。

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段落摘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么再进一步来看,汪曾祺作为旧派知识分子,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学的功底,但是有经历过五四文学,京派海派以及现代主义的各方影响,使之成为"人的文学"的信众,而后在共和国文学时期所经历的几乎长达十几年的封笔,让他对于"人的文学"有了更不一样的认识,在八十年代文学时期,《受戒》宣告着汪曾祺对"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最终的最高的审美点就是真善美的统一最终达到和谐纯净的境界。

而汪曾祺是怎样认识儿童文学的呢?这似乎在汪曾祺的文论当中直接谈论的篇章很少,而创作的儿童文学也就是《羊舍一夕》那么三篇,但在汪曾祺小说当中很常见的就是儿童视角的运用。

我们就以《黄油烙饼》为例,从汪曾祺对儿童视角的运用来看他所认同的儿童文学本质。

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段落摘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喝,这一大片马兰!马兰他们家乡也有,可没有这里的高大。长齐大人的腰那么高,开着巴掌大的蓝蝴蝶一样的花。一眼望不到边。这一大片马兰!他这辈子也忘不了。他像是在一个梦里。"

"有一个蘑菇圈发了疯。它不停地长蘑菇,呼呼地长,三天三夜一个劲地长,好像是有鬼,看着都怕人。附近七八家都来***,用线穿起来,挂在房檐底下。家家都挂了三四串,挺老长的三四串。老乡们说,这个圈明年就不会再长蘑菇了,它死了。萧胜也***了好些。他兴奋极了,心里直跳。"好家伙!好家伙!这么多!这么多!"他发了财了。他为什么这样兴奋?蘑菇是可以吃的呀!"

如何教会孩子理解文学作品

我是戴钢盔的ZZZ。个人理解,让孩子理解文学作品,要注意以下原则:心态正常,有心栽花,身先士卒,广种薄收,静待花开”。

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段落摘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首先,心态正常。不急功近利,理解文学作品,对于孩子来说,绝大多数家长是为了让孩子应付考试如果有这样的心态,急有可能出现拔苗助长的行为,不仅让孩子无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极有可能心生怨恨。正常的心态应该是让孩子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读书的习惯和兴趣

第二,有心栽花。利用各种场合、条件,与孩子沟通过程中,多多强调读书的作用,通过讲故事,引发孩子的兴趣,再推荐有关书目。说完介绍后,不要马上就让孩子读,等待孩子主动问。如果不问,就不断灌输。

第三,身先士卒。对于父母来说,要让孩子喜欢读书,自己首先要喜欢,甚至是要***装出喜欢的样子。经常把书摆在跟前,即使看不懂,也要装作喜欢的样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要注意加强自己的知识面,说不上要知天文、晓地理,最少也能够在孩子提问时能回答出一、二、三来。

第四,广种薄收。可以广泛涉猎,在平时就有意识加以引导。只要是好的书,不要仅限于文学作品,各方面的书都可以看,各种形式的都可以瞧。只要是读书,就好。通过各种方式,引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第五,静待花开。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只要孩子愿意看就行。不同的孩子、不同的阶段,对文学作品的关注点不一样、兴趣点不一样、理解也不一样。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成人理解也不一定一样,所以不强求孩子要理解出多么深刻的道理。只要读了就好,至于怎么理解,就静等孩子自己的感悟。

理解文学作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一步:要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喜欢读书,喜欢阅读;

第二步:阅读的范围要广,不要局限于某个方面,漫画~故事~童话~寓言~小***~诗词……

第三步:先接触少儿版或通俗精炼版;

第四步:爸爸妈妈要引导孩子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的创作背景作者的情况;

第五步:先从孩子感兴趣的范围挑选一些文学作品,让孩子自由选择

逐步建立起孩子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会爱上读书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敬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有文章介绍。


不知道你说的是几岁的孩子,以家里的四岁孩子为例,四大名著我更倾向于让她接触《西游记》,循序渐进。

首先,我会先给她放西游记电视剧版,注意,不是动画片版。西游记里有公主有英雄人物,我认为男孩女孩都可以引导着学习。小女孩看西游记认为公主很漂亮,孙悟空很有本事,唐僧很帅,猪八戒很搞笑,看到可怜的情况会同情,看到孙悟空救出师傅会激动的鼓掌。就目前而言已经达到了我要的效果。

其次,就孩子而言,其实看一遍并不能完全理解,所以我会多放几遍,在她不懂的时候加以讲解。特别是一些词语啊成语需要大人讲解,我***在她六岁的时候给她讲西游记书本,在看过电视剧的基础上相信书籍会好理解很多

最后,我提倡先具体后抽象,在孩子建立人物直观形象并对故事感兴趣的情况下再引导阅读,能帮助孩子更容易理解书籍,效果会事半功倍。

说说我自己的例子吧,小的时候,没有养成什么好的阅读习惯,在[_a***_]老师眼里就是个恨铁不成钢的孩子,数学成绩非常出众,但每次排名都被语文拖后腿。后来父母也索性由着我去读一些之前认为没用的杂志,***,语文老师也给了我特殊的待遇,一方面每周让我完成一本厚厚的习题集,靠着题海战术把基础渐渐夯实,而阅读和写作,用了相反的方式,每周任由我读一本书,然后和她去交流读后感,任我说,任我理解,而不是用固定的标准去总结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只是按照我的思路去帮我拓展,并没有束缚我的天马行空,写作也是让我每周写至少两篇东西,内容不限,题材不限,字数不限,然后也和我聊我写的东西,也由着我天马行空。

一个学期的时间,有了惊人的变化,首先得益于刷题,很多基础部分的题几乎不用过脑子,条件反射就可以得出答案,阅读和写作的分数虽然没有明显的提升,但是我对于阅读和写作的情绪从原来的抵触变成了兴趣变成了习惯。

第二个学期,阅读和写作的分数也飞速提升了,一方面是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慢慢摸出了应试的规律,既可以写出高分的作文,也能写出自己喜欢的诗歌,***到处发表。

最后高考的时候,语文的分数是142,距离满分差8分,这是一个当年连通知都写不顺畅的孩子上演的小奇迹。

回到这个问题,阅读应该一件自由的事情,是一件有思想的事情,同一本书,不同人去读,会有不同的感触,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纪去读,也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想法。因为文学不是理科的公式,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套路和答案,你即便是让作者本人去解释,也可能和所谓标准答案差之千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建立在我们对生活,对历史,对世界的理解之上的。

一个孩子,你让他去读红楼,他不知道历史,还不懂得人之间的情愫,也不理解世间的复杂,所以大概只能读到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乐子。

再大些,也许能读个懵懵懂懂,因为他打开情窦初开了,大概也知道一些复杂的人际,也许还学了一些几百年前的历史。

成年了,经历了种种喜怒哀乐,有了自己的人生历练,再读一遍,也许又是一番心境了。

所以,这种理解并不是我们能教会的,我们能教会的只是汉字,但不能教会这些汉字组合起来的灵魂,只有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让他们多去读,多去在生活中体验人生种种,多去天马行空的思考,他们才能不断刷新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千万不要一开始就约束,就死记硬背,答不上来段落大意,写不出来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