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如何看待黛玉文学的流派问题

  1. 红学界关于《红楼梦》的研究,一共分为哪几派?
  2. 红学家解读红楼梦为什么与时间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手法联系不上?
  3. 现代社会红学家能编出完美的《红楼梦》吗?

红学界关于《红楼梦》的研究,一共分为哪几派?

我是尘世中一个迷途小书童,喜欢读书码字,虽然谈不上专业,但也是用心写了的,比如写红楼解读文章,完全是因为挚爱红楼,与红学专家自然不能,尤其是红楼问世两百多年来,红学界逐渐形成的五个派别,每个派别各有所长,互不妥协相让,因此未完的红楼才让我们看到更多可能。

一、考证派

如图中所介绍的那样,考证派主要是围绕曹家历史,将红楼梦中的人和事在曹家一一找出对应关系。写过小说的都知道,一般作家的第一本***,多是自传。而我们读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结合曹家在清朝康熙雍正朝的家族盛衰史来看,红楼梦的四大家族的确与现实中的曹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如何看待黛玉文学的流派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考证派目前也是红学家中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派。其实抛开***红楼梦不论,单就曹雪芹的家族史,就又是一本活色生香的红楼梦了。

二、评论

红学家解读红楼梦为什么时间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手法联系不上?

红学,是研究《红楼梦》***以及作者曹雪芹本人的一门学问。"红学"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朝晚期;不过那个时候的"红学"不过是文人口中的戏谑之词而非真正指的是一门正儿八经的"学问"。

如何看待黛玉文学的流派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了民国时期,也就是十世纪二十年代,随着两位"红学"专家的文章问世,"红学"才被广大读者和学术界认可;这两位就是俞平伯和胡适。俞平伯的《红楼梦辨》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红学研究论文

胡适则运用西方实证主义方法,进一步考证出《红楼梦》的作者以及当时"江宁织造"的曹氏家族;同时,也考证出《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与后续四十回不是同一个作者。

胡适和俞平伯的研究被称为"新红学",用以区别于清朝末年出现的、以"脂砚斋"等人为代表的"早期红学"。以及"索隐红学"(也就是考证书中主要人物贾宝玉的原型是否是纳兰性德);《红楼梦》是否是一部政治***。

如何看待黛玉文学的流派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是红学的前三个时期,即"早期红学"、旧红学和新红学。

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红学研究进入了"当代红学"范畴;这个时期的红学研究不同于以往三个时期——许多年轻人而非是"著名"学者加入了红学研究的队伍。

其代表人物有李希凡、蓝翎;50年代后期,何 其芳的《论红楼梦》和蒋和森的《红楼梦论稿》在红学研究中有较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八七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开播,红学研究成了家喻户晓的"学问"——《百家讲坛》组织的"红学专家"评点《红楼梦》将红学研究推到了历史的巅峰。

说白了,红学已经不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作家刘心武先生不仅仅是"考证"而且亲自动笔续写《红楼梦》;此外,海外学者的加入也为红学研究的普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说白了,红学研究已经彻底告别了"标准答案"时期;真正出现了一种学术研究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期;

从胡适和俞平伯开始的所谓新红学派起,就把《红楼梦》的文学艺术研究带偏了,所谓的脂本作为圣本更是没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依剧,几十年来多少所谓的红学大家都没有跳出脂批这个范筹以外,其实《红楼梦》和《金瓶梅》一样,无非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并没有红学派们所臆想的那些人物***的原型可寻,更谈不上什么***索隐一类的无稽之说,你研究的主题跑偏了,还谈什么艺术与主题了。

《红楼梦》书中所塑造的人物,故事情节的展开与发展及结局,语言与服饰等与时代背景相符合相联系就好!难道作者写此书时,还有个人告诉他“你应该按主题思想艺术方法”去写吗?!

至于红学家解读《红楼梦》,他们只能从他们所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认知去分析去揣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解读正确,也许错误,读者应该有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可兼收并蓄!

至于什么“主题思想艺术手法”更是荒谬提法,比如一个主题思想,可以有多种不同艺术手法去表现,还能像工业产品一样,一个模具里铸造出来的不成?!

谢谢邀请。

题主提出的问题,正是作者曹雪芹的高明之处。至少,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正是清朝文字狱盛行的时候,有许多的文人,稍不留意,总背上莫须有罪名,有着杀头,牢狱之灾。正因为如此,只能通过暗喻,影射等各种方式来诠释封建王朝没落的过程。

即使如此,倘若没有纪晓岚慧眼识珠,极力[_a***_]保存的话,那么这部耗尽作者一生心血文学名著,会付之一炬,化为灰烬,湮没有文学历史的长河里。

不管怎说,至少红楼梦这部作品是***。就如华佗医学的手稿,秦始皇的焚烧坑儒等以致于有较高的价值民族特色文化优秀的作品,彻底地埋没了,回想起来,不禁让世人扼腕叹息。

……

有多少个红学家不太清楚,各人研究的结果不太了解,就读过高鄂续写的后四十回。

高鄂续写的后四十回,艺术手法和深度比前八十回差远了,是文学功底的差别。

主题思想和意景,主要是没有亲身经历,只有亲身经历的事,亲身经历孩子丢了,家被烧没了,自己快活不下去了的悲惨,自己心里的苦及心酸,体会的才最深刻,若果能有能力贴切的表达出来,是最感人的。一般作家要写什么东西,都要去体验生活的。红楼梦作者的生活经历,是没办法去亲身体验的。可能是不好写得很贴切的原因吧。

时间及背景,按内容看,应该是明末清初。因为是曹雪芹在悼红轩批阅十载,都认为是曹雪芹写的家世,起稿人隐姓埋名了。这就把时间退后了。

现代社会红学家能编出完美的《红楼梦》吗?

所谓红学家,都是一些吃饱了饭闲得***的酸腐文人,自己的才气不够,写不出一本象样的传世之作来,但混饭吃需要一定的名气,于是象屎克螂钻粪球一般,一头扎进一部名著中寻找这部名著的排泄物,然后一个粪球一个粪球地标注上一二三,拿出去跟出版商换钱花。

一部伟大的红楼梦,往往被这些屎克螂钻营钻的千窗百孔,难看非凡。

一部伟大的红楼梦,一百个人观看会产生一百五十二种认识,“红学家"们往往仅仅是把自已的浅薄捆绑上伟大的标签儿,而社会养着这帮以红楼梦为生的穷酸文人,实在是在浪费粮食。

谁要想了解《红楼梦》,想了解的更深,只需再多读一遍而已。

不可能,***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现代人脱离了红楼梦哪个封建文化的背景,现代作者是不可能写出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的。另一方面,曹雪芹是几百年难得才有的一文学大家,一般人的文学水准是无法与他比拟的。

所谓完美的《红楼梦》结局就是按作者判词中留下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线索来完成,并不是空中楼阁无中生有的胡乱编造,只要红学家们群策群力是一定能够完成的,再加上现在又有电脑助力一定会编得天衣无缝,锦上添花的。至于红迷们赞成不赞成,肯定不肯定,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喜爱不喜爱那就另当别论了。

现代社会红学家不能编出如此完美的《红楼梦》。《红楼梦》的作者曾经是个大家世族的官宦纨绔子弟,他在《红楼梦》里所写的闺阁之中的诸如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晴雯等诸多女子的悲惨遭遇,都是作者亲眼目睹的。他对贾家以及四大家族的生活方式都有着切身的体会。这就是说,《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以及众多奇女子的生活就是作者曾经的生活,他创作《红楼梦》有着深厚的生活土壤与基础。根据一些红楼大家的观点,***如贾宝玉是曹雪芹,并且作者曹雪芹真的是曹寅的孙子,这种***设成立的话,曹寅的母亲孙氏曾经是少年康熙的乳母,少年康熙与曹寅就具有了贾宝玉和秦鲸卿之间的关系。而曹家以此曾经得到康熙的信任和重用,被认命为江南织造,曾经接过康熙的驾。以此推断,曹雪芹在少年时是有过一段锦衣玉食的生活的。这也是红楼作者曹雪芹具有深厚生活的例证。这是现代红楼大家所无法经历的,或者说,现代红楼大家缺乏这样的生活经历。此是其一。其二,曹雪芹生活在世族大家,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阅读书籍之多是现代许多红楼大家所无法超越和达到的。譬如《红楼梦》以前曾经有一本***叫《风月宝鉴》,曹雪芹是受到了这本***的启发而开始创作《红楼梦》的。这本《风月宝鉴》现在已经无法看到,现代红楼大家也无法看到了,也自然无法得到启发,也就无法取法。此是其二。其三,作者在写《红楼梦》时,曾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过多年的反思,“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既是作者反思自己生活的例证,也是作者对写作意图与思想及人物修改的过程。作者是饱含眼泪,一边哭泣,一边反思,一边修改,历经十年的时间,对《红楼梦》做了大的修改五次。引用苏轼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反复思量,反复反思,最终才完成了《红楼梦》这部代表明清***最高成就的***。十年磨一剑,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现代人很难践行和做到。以此而论,现代红楼大家不能创作出如此完美的《红楼梦》。

不能!现在无论用任何手段、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续接曹雪芹的《红楼梦》。原因只有一个:只有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才是《红楼梦》。

要解释这句话,我们需要从艺术创作及艺术作品的特质来分析。概括性的说来,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的特质至少包含两点:主体性、形象性。

A,主体性

主体性包括创作主体,也就是作者;作品主体,也就是指作者所创作的作品本身;欣赏主体,就是指欣赏作品的我们。

一件作品之所以伟大,之所以不朽,就是因为主体的不可替代。曹雪芹以及他创作的《红楼梦》已经被固定的、被广泛确认。对于已经存在事物,主体是改变不了的,即便是可以创作出比《红楼梦》更优秀的作品,由于创作主体不一样,那么被创作出来的作品显然跟原来已经存在的作品也不是同一个主体。既然不是同一个主体,那么要称得上完美是不可能的。

另外,我们作为欣赏作品的人,已经非常明确曹雪芹原创的《红楼梦》只有80回,你后来续写得再优秀、再怎么契合原著,那也不是原著。只要不是原著,就不具备权威性,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B,形象性

艺术作品的形象性包含3个统一: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源自于他亲身经历的人生起伏,源自于他对事物兴衰的内在思考。研究《红楼梦》,不仅仅是研究其写作技巧 更多的是研究作者的思想以及背后的意义。所有的研究依据都是来自作品的本身和其他可以确认的证据。无论证据如何翔实,也不能完美统一形象性的三个元素。

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是不可能被完美***展现的。他自己都不可能!

基于以上理由,我认为:现在无论用任何手段、任何人,都不可能创作完美的《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