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按朝代统计爱情文学流派

  1. 古代男女结婚都是13-14岁,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情诗呢?
  2. 为什么李白、杜甫没写过爱情诗?
  3. 《山乡巨变》的爱情描写与三十年代“革命+恋爱”小说有何区别?

古代男女结婚都是13-14岁,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情诗呢?

谢谢邀请!

提问:古代男女结婚都是13—14岁,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情诗呢?

当今13—14岁的他们正坐在初中某几班教室里认真听老师授课。我看到单纯又可爱的他们不仅青春色彩鲜明,还充满活力和希望。让我有一种想成为其中一员的奢求愿望。

按朝代统计爱情文学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代13—14岁的她们顺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过早结婚生子,心里对自己的娘子、夫君或许从未喜欢和爱过,更谈不上有心动的感觉出现,由于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是枯燥乏味的无聊和无奈,所以心中才憧憬与渴望浪漫爱情的来临。那么唯一的办法只有写情诗抒发丰富的情感,释放压抑的思想


谢谢邀请。中国文字记载的历史就长达两千多年,两千多年历史中也不全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有非常自由的自由恋爱。那些情真意切的情诗本身就是当时婚恋的情形的证据。比如《诗经》里《氓》就记述了一个自由恋爱的故事。“氓之嗤嗤,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一个小伙子拿着布到姑娘家所在村子换丝。姑娘知道他不是来换丝的,是为我而来的。汉乐府也有大量的自由恋爱记录,甚至还有婚外恋记录。真正必须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与缠足同时代兴起的,基本是起源于南宋末年,元代中断,明代认为蒙元习俗野蛮,报复式的恢复并发展了南宋末年的礼教制度,将封建礼教推向了顶峰。满清为维护统治,没有改变这些习俗制度,选择维持。所以,真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作为正统婚恋观念甚至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五百多年。

古代大多到了***,就谈婚论嫁了。这和情诗都是两码事。农耕国家读书人少。绝大部分都是文盲。寿命短。孩子到了***年龄,十五六岁就差不多发育成熟了。韩国现在的法定结婚年龄是十六岁也有说十八岁的。高中生结婚是正常的。只不过中国解放以后号召晚婚晚育,再加上上大学,家家都是独生子女,媒体网络天天都是毒鸡汤。弄的现在的中国人二十多了还不懂事。三十了还磨磨唧唧。一群大傻子。

按朝代统计爱情文学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传承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文字与文体,我认为其中最有特色的,便是诗歌。它的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可能是一本书,一个完整的故事,古诗中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不管在何年代,爱情都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在古代我国的诗歌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而歌舞者用动人的歌声和迷人的舞姿吸引异性,传达爱慕之情。

为什么李白杜甫没写过爱情诗?

都写过有关爱情的诗,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代表作分别是:

按朝代统计爱情文学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描写汪伦对李白的热诚爱意。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一百五日夜对月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除了这些闺怨题材的诗以外,杜甫在其他诗中也常常表现出对他妻子的深情。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老妻画纸为棋局--《江村》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客夜》 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爱情诗不光是销金暖帐郎与妾,芙蓉蒹葭明月夜这些,看看上边的诗句,杜甫对“老妻”的情谊深沉绵长,也很让人感动啊

唐朝是情感很开明的朝代,爱情的诗是少不了的。由于李杜的更精***的诗不是爱情诗,所以人们对他们的爱情诗知道的不多,这也是他们成为最伟大诗人的原因之一。而小李杜的爱情诗是主打产品,人们就容易传播他们的情诗。

因为他们都几千岁了,实在是谈不动爱情了,再说,我们一直都只知道李白杜甫,不知道李白杜甫的老婆孩子,这说明他们还是单身,没体会过爱情,所以不知道怎么描述爱情!!!!

首先否定小编提出的问题,李白和杜甫都写过爱情诗,因为爱情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对于李杜这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不会回僻爱情的主题。

李白一生好游山玩水,结交好友,好喝酒,好结交女人,写下了很多著名唐诗,其中情诗是是很经典的,下面列举李白的一首情诗:


《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山乡巨变》的爱情描写与三十年代“革命+恋爱”小说有何区别?

这个题目有点大,不太好说。

不过,我总觉得三十年代的爱情观大多是革命性加上小资产阶级情调的混合物,一般爱情描写比较含蓄,大多以革命工作为先导,其它一切都必须为革命工作让路或者服务于革命工作。如曹禺巴金、杨沬等作家笔下的那些爱情故事,好多电视剧里的爱情故事,均体现出了这一点。而《山乡巨变》里的陈大春、邓秀梅等年轻人甚至包括亭面糊夫妇、李月辉、盛佑亭等情感故事就不一样。一是虽有点新的时代气息但主要还是中国传统思想束缚下的情爱观念;二是这些人的爱情观里乡村习俗、乡土气息也显得浓烈一些

因为农村必竟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体制熏陶,那些旧社会的陈旧痕迹一时半会还不可能在这个偏僻并且落后的乡村彻底清除干净。

[_a***_]作品所处的时代不同文学家所要阐述的社会主张不同。不好在一起比较。三十年代“革命+爱情”文学作品主要是描写知识分子对革命的认识、参与和对爱情的追求。如蒋光慈《野祭》萧军《八月的乡村》,丁玲《韦护》等等读者熟知的杨沫《青春之歌》,宗璞《红豆》,虽然创作年代稍晚, 仍然可以看到“革命+爱情”文学创作的痕迹。那个年代的文学家所张扬的革命迷茫到炽热的蜕变与对爱情的赤热追求所包含的社会价值叛逆,与《山乡巨变》一类的文学作品所处的时代迥异。 文学家关注的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以及自己在这一时刻的主张。同时代的《创业史》《香飘四季》《风雷》都是这样。虽然褒贬不一但是具有很高文学艺术价值的《艳阳天》,是《山乡巨变》同类作品,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爱情比后者更加引人注目。箫长春和焦淑红的爱情,已经与三十年代“革命+爱情”描写完全不同。作家融入的时代不同,催生的作品年代痕迹记录就不同。文学作品没有不变的“八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