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虚静 文学理论,虚静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 何为书法的气息?
  2. 唐代王维的诗,感觉意象、意境均“空灵”,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吗?

何为书法气息

书法的气息,其实就是书法的笔意,也就是我们讲的“精、气、神”。

书法作品讲究“精、气、神”。

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作字以精、气、神为主。落笔处要力量,橫勒处要波折,转捩处要圆劲,直下处要提顿,挑趯处要挺拔,承接处要沉着,映带处要含蓄,结局处要回顾。操之纵之,六辔在手,;解衣磅礴,色舞眉飞。”

虚静 文学理论,虚静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他的意思是说,用笔的各个环节都精熟了,加上作者旷达的精神,作品就可以有“精、气、神”了。

“精气”原为中国哲学术语,指阴阳元气,是“下生物谷,上为列星”的世界的本源。

汉代王充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

虚静 文学理论,虚静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就是说精气产生了人的生命的躯体。

“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

书法的气息,其实就是书法的格调和风格,它主要取决于书者的审美观念和师承关系

虚静 文学理论,虚静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立意是形成风格的重要原因。一个书者高尚的审美情趣产生于他的立意,它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天资、个性、气质是形成风格的先天因素。风格通过笔墨技巧表现

一个书者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因取法不同、技巧各异、习惯和方法的差异,对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书法的气息,有士夫气、名士气丶书卷气、山林气、名贵气、烟霞气、忠义气、金石气丶奇气、古气,以上为雅格。

另有妇气、烟火气、脂粉气、浮躁气丶稚气丶衰气、霸气、野气、匠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兵气、村气、尘俗气、腐气等,皆为俗格。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谢谢邀请!

关于书法的气息,我的理解是:书法的气息应该是指书卷气、金石气、匠气。最简单的分为高雅与俗流。

1.什么是书卷气?

书卷气是指学问文章之气,有文化内涵,格调高雅,体现书写者的文化修养和精神气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就一直透露着书卷气。古人的书法作品中大多亦透露着书卷气。近代现代和当代人的书法作品中的书卷气明显被弱化了,原因是什么呢?

2什么是金石气?

金石气是指古朴凝练,具有高古、坚峻、厚重、质朴的审美意境。关于金石气息,古人的篆书、隶书和楷书中更是有较多的凸显,当代人的书法中,只有孙伯翔,李刚田,张继,刘文华,言恭达和卢中南、李松等书法家的部分书法作品含有金石气。

3.什么是匠气?

书法的气息这一概念实际上和艺术家个人的风格面貌、和一个人的气质涵养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是有相通之处的。

书法的气质涵养在某种程度上与艺术风格和人的经历、阅历有很大的关系。

书法的“气”,在更多程度上表现为高级追求的,如“书卷气”“文人气”“金石气”,次之的,则有“柔美之气”“阳刚之气”,最不可取的这是“匠气”“匪气”“俗气”。

一、何谓气

气这一概念自古就有。古今中外对其理解不尽相同。

国外论述“气”,多以古代贤哲从哲学层面进行论证。他们认为“气”是构成世界本原的物质。这种物质无处不在,所有的东西都是由它构成。

但是中国古代的文人、艺术家、士大夫这从另外一个叫独来理解“气”。

尤其是关涉到艺术层面上,更是如此。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初始时期,“气”就被看作构成文学内在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古代的文学家所加以讨论。

例如,三国曹丕曾经在他的《典文论文》中论述文学之气,随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系统的将这一问题进行过展开讨论,他们认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至”,“以气质为体”。

书如其人,书法的气息是作者的修养和追求在书法中的必然流露,如:规范、奔放,自然、做作,雄健、轻柔,优雅、庸俗……等等

总的来说,书法的气息以高雅为上,谁都不会以能写一手低俗的字为荣。尤其是在古代,因为读书人个个会写毛笔字,如果写得一般,便会被认为是“俗书”。只有写得书法精彩,合笔法而出笔锋、得笔势,成为“法书”,才会受人尊敬,还有润笔收入。因此书法是所有文人必修的重要课目,修炼的目标,并非字形的端正清楚,而是气息的优雅与气韵的深化。

气息是由书法的动态而产生,书法产生了雅逸的气息才能成为活的艺术。而如果产生了呆板的或做作的气息便成为僵化的或江湖的书写了。

所以,了解书法的气息,写出书法的高雅气息,避免书法的低俗气息,识别书法的气韵,品评书法的气韵,是书法外行与识者的根本区别。并非写出端正的楷书和行书,就有了气息,就成了书法。必须在书法中体会出气和势,品味出意和韵,才是书家和鉴者。

书法的气息就是毛笔字中的人格化,古人所说书如其人、心正笔正均与此有关,所以中国书法又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的高深艺术。

唐代王维的诗,感觉意象、意境均“空灵”,是受到道家思想影响吗?

盛唐时代,儒、释、道三家在中国都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了。文人墨客们在各种思想的浸润下,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象,王维也不例外。

然而,从他的整个生涯来看,王维的诗歌受“佛家”思想的影响最深。

据《旧唐书》记载:

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不仅如此,王维在去世前写给朋友的书信中,仍然殷切地敦促友人“奉佛修心”。因此,后世给王维的称号为“诗佛”。

那么,王维这种偏爱佛法的性格,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我认为,有两个人对他的影响最大。

《旧唐书》对于王维有这样一个评价事母崔氏以孝闻。

可见,王维不仅是一个孝子,他的孝行甚至被载入史册,举世闻名。母亲去世后,王维“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崔氏对于王维的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而这样一位母亲,是一个忠实的佛教信徒。

王维被后人称做“诗佛”,他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他本人又精通绘画、书法和音律,他的诗诗中有禅意,诗中有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极具空灵悠然之美

唐代道教盛行,王维本人对道家思想也颇为倾心,并因此写过一些神仙诗和与道士交往的诗。他的诗中也经常用“竹“”云”等意向来表达自己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还有《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都无不体现了王维对山、水、竹、云营造出的清幽静谧生活的向往。无数后世文人在不得志后往往喜欢离尘隐居、寄情[_a***_],恐怕也是受了王维这种悠然闲适的道家人生观的影响吧。

值得一提的是,《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段中,黛玉向香菱推荐读诗时首推的就是王摩诘,也就是王维,然后才是杜甫李白。原文如下: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林黛玉之所以要香菱从王维读起,可谓因材施教、独辟蹊径。王维是山水田园派诗人,诗中多有对自然景物、田园山水的描绘,画面感极强,对于初学诗者来说,可以很自然的感受到诗中意境。黛玉独具慧眼的看出香菱是个“极聪敏伶俐的人”,共情能力很强,因此王维的山水诗便成了首选。

而林黛玉在元妃省亲时代宝玉所做那首《杏帘在望》,似乎也能看出王维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