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如何理解文学作品翻译特点,如何理解文学作品翻译特点的概念

  1. 为什么很多国外的文学作品翻译过来会觉得很怪?
  2. 外国文学作品是作者写得好,还是因为汉语丰富给它翻译的很好?

什么很多国外的文学作品翻译过来会觉得很怪?

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导致作品本身就带有一种文化上的鸿沟,而除了汉语之外的所有的语言都是表音文字,文字本身并不带有任何的含义,汉语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一种表意文字,本身就带有文化的基因,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翻译作品本身就带有着文化冲突

深有体会。

文学时代社会文化的产物和缩影,或积极赞美,或揭露弊端,起影射作用

如何理解文学作品翻译特点,如何理解文学作品翻译特点的概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比如:

沈从文的《边城》,战乱的年代,茶峒山城宛如世外桃源的安定堪称意外,体现了作者厌恶战争、动荡,希冀和平、安稳。

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国破山河在”写出安史之乱造成了长安城一片凋敝萧条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痛感国破家亡的恨意表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于安史之乱结束、忽闻唐军胜利消息之际喜之不尽的畅意抒发。

如何理解文学作品翻译特点,如何理解文学作品翻译特点的概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学也是作者的自况,就如郁达夫所说,文学作品是作家的自叙传。

郁达夫的《沉沦》《茑萝行》等作品都是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写就的。

清人沈复的《浮生六记》是用散文化的笔触对过往经历的阐述。

如何理解文学作品翻译特点,如何理解文学作品翻译特点的概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栖居成都草堂时“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悲痛感慨,“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道出天气之恶劣及生活之清贫。

为什么很多外国的文学作品翻译过来会很怪?

外国语言和汉语在书写表达结构中是有很大不同的。

这就需要翻译者要有所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国家的语言功底,而且是文学需要功底,同时有具有丰厚的汉语言文学功底,只有这两者合一,才有可能把好的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成高品质的汉语文学作品。

如果只是会说外语,即使很熟练,没有两方深厚的语言功底以及处理文字驾驭文字的能力,只是按表面意思去翻译,或者直接翻译,翻译出来的文字就会很怪。

我们国家老一辈有很多著名的翻译家,翻译了很多外国文学名著。比如傅雷先生翻译的《约翰·克里斯多夫》,《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等等我们非常熟悉的外国名著。其翻译出来的文学水平已经超越了原作者。所以我们读起来就感觉非常舒服非常美。

所以,不是翻译出来的外国文学作品怪,而是翻译者本身翻译水平的问题

怪就对了,不怪才奇怪呢?本就不是一个文化和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东西,怎么会不怪呢?

再加之语言的天然隔阂,即使能有学贯中西者加以翻译,但毕竟已经是换了语境了嘛!要想得到最纯粹的东西,还得将其放在它生发的那片文化土壤,那个时代背景下去。

人类的一切文明都是,不同中蕴含着相同,相同中又存在着不同。所以,不值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外国文学作品是作者写得好,还是因为汉语丰富给它翻译的很好?

外国文学作品是作者写得好,还是因为汉语丰富给它翻译的好,我认为这两方面的原因都有。

外国文学作品作者写得好,外国作者受他们的国家制度,风俗的影响,他们的语言比较空灵,飘逸;思想比较自由,豁达;构思精巧,独特。确实有很多外国作者的作品写得较好!

汉语丰富给它翻译得好。我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言丰富,那些外国作品自身写得不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如果外国文学作品有什么不足,我们的汉语也能弥补其不足!

综上所述,我认为外国文学作品,一是作者写得好,二是汉语丰富翻译得好!两方面结合才能准确表达外国文学作品的水平!我们对外国文学作品,不能盲目的崇拜,要批判接受,要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