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共鸣知识 文学理论有哪些

  1. 什么是共振理论?

什么共振理论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同步——神经元群同时激发——是大脑中信息高速传播主要机制。

群体共振就是群体的人,他们的神经元之间在同一时间上的同步化。

如何理解呢?

共鸣知识 文学理论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们想象一下:划船比赛中,当所有桨手在水里同舟共济时,那种整齐划一的同步性几乎达到完美程度。在那一刻,船就好像被水托起来一样。桨手称这一刻为“滑翔”,当这条船在水中滑翔时,几乎不用费力就能劈波斩浪。这个过程,就相当于“群体共振”。

再想象一下:一颗大圣诞树装饰有几百只灯泡,其中每个灯泡都随机地闪烁。为了使树顶上的一群灯泡分外醒目,你可以加快灯泡的闪烁频率,还可以控制这群灯泡齐亮齐灭,灯泡同时闪烁使它们大为醒目(只要总是同时亮灭,那么不管点亮熄灭是有固定周期的还是随机的,都会十分醒目)。如果我们把某些神经网络看作“观赏圣诞树的人”,那么类似的逻辑对脑也适用。神经元的生物物理性质使得它们对同步的兴奋性突触输入比随机输入更为敏感。举例来说,在一个较大的锥体细胞的树突上分布着100个快速兴奋性突触,如果在1毫秒内她们都活动起来的话,那么这些输入就足以产生一个动作电位。但是,如果突触前锋电位在25毫秒内陆续到达,那么突触的数量必须翻倍才能使这个细胞发放。

反过来,看看妇女的月经,有实验任意选取两位妇女,她们的月经周期都必在28天左右,结果发现她们在同一天月经来潮的机会是很小的。这就说明了有振荡并一定会有同步化。但是,在紧密耦合的反馈系统中,振荡和同步化是密切相关的,有后者往往就意味着前者。事实上,相隔很远的两个神经元间的同步化,往往是以振荡的形式发生的。

在互联网时代,一旦个体心理被激发之后,它能产生一种群体共振的效果。关于群体共振实际像是量子物理学里面的共振效应。大脑在做决策时,有人发现,癫痫的人和那些认为自己具有通灵的人,他们大脑的运动方式和普通人不一样,普通人正常情况下大脑都是以神经突触依次联系来传递数据的,而他们的大脑呈现出一种波纹共振的方式传递信息。如果,我们把神经元的大脑波动,看作是大脑产生的一种共振效果,如果把每个神经元看作是互联网时代的每一个人,那就意味着,在双11购物狂欢节上,整个互联网就相当于是大脑,那么大脑共振时,能给人产生一种群体心理效应就是:个体在整个被动的共振过程中,不自觉地倾向于满足这种共振。

共鸣知识 文学理论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关于共振,还有一个故事呢。

共鸣知识 文学理论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0世纪50年代末期,河南一个村子的生产队制造了一口大钟,就悬挂在村子的入口。每天,当生产队要上工干活的时候,就派人提前敲响这口大钟。当队员忙活了一天,快要收工的时候,也有人专门在固定时间去敲响这口大钟。这口大钟,在这里就起到了一个传递消息,通知消息的作用。突然有一天,距离上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村子入口的这口大钟突然“嗡嗡嗡嗡嗡”的响了起来。

生产队队长司马一刀就说,奇怪啊,这口大钟怎么提前这么久就响了?他去问平时专门敲钟的人上官阿飞。上官阿飞也很纳闷,说,我在赵寡妇家挑水呢,没有去敲钟啊。到了下午,还没有到收工的时候,这口大钟突然又开始响个不停,上官阿飞说他还是没有去敲过这口大钟。

这时候,村子里面的神汉,叫歪嘴崔小元的人就开始散布谣言,他说,这是“鬼敲钟”,是不祥之兆。村子里面听了崔神汉的话,开始人心惶惶谣言四起。

生产队副队长是一个上过学的文化人,叫做杨小宁。杨小宁仔细聆听,发现每天固定的时候,这个时候本村还没有到开工和收工的时候,隔壁村子的生产队的大钟处就隐隐约约传来响声。

杨小宁立时就明白了。他对队员们说,没有什么“鬼敲钟”,大钟自鸣,完全就是一种普普通通的“共振”现象。

原来,这个村子的大钟与隔壁村子的大钟的声音是一样高低,说明它们的频率是一样的。隔壁村子的大钟被敲响后,钟声通过音波传递过来,由于这里的大钟的频率是一样的,所以这里的大钟就跟着振动发出了响声。这种现象,就是物理上的共振现象。所以不要听神汉崔小元的胡说八道,而是要相信科学,不要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