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里下河文学流派的诗歌,

  1. 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历史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历史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提起范仲淹,想必大家都会想起《岳阳楼记》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名句也是耳熟能详,表现作者忧国忧民有民族责任感的人物。范仲淹是北宋名臣,在政治、军事、文学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有显著成就,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很高的声名。所谓青史留名,说的就是像范仲淹这种为官为名,忧国忧民,弃小家而顾大家的伟人。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是一位刚正不阿,体恤民情,与恶势力作斗争的好官。范仲淹的仕途经历了多次起伏,没有一次贬谪是因为他本人为官出现了重大的失误,而全都是与朝中奸臣作斗争,或者对当前存在问题的朝政提出质疑,因此遭受势力反击,最后被贬谪外地的。

一次又一次,没有一次他选择低头。每一次他都昂首迎战,虽然最后失败,也无怨无悔。他数次贬谪,前来送他的官员越来越少,但是范仲淹却毫不在乎,他认为自己做了自己应该做的。

里下河文学流派的诗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子希文。他的身世悲惨,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改嫁长山(今山东邹平县)朱氏,因此名朱悦。范仲淹长大之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痛哭流涕,非常感谢自己的母亲,于是去应天府求学。发奋读书,日以继夜,冬天里困了用冷水浇头,饿了喝一点稀饭,周围的人都非常惊讶于他的意志。

范仲淹后期到南京国子监求学,当时宋真宗曾经路过此地,引得众人争先去看。当时国子监里面学子都跑去看了,只有范仲淹一人,专心求学,未曾前去。同窗好友劝说他一同前去,说面见天子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呀。但是范仲淹却答,总有一天会见到的。果然第二年,范仲淹便中进士,在入殿试之时受帝皇考校,后来还参加了御宴。

范仲淹中进士后,接母亲来奉养。四方游学的人老找他请教问题,他都会仔细的讲解,还拿出自己的俸禄资助他们,以至于自己的儿子都要互换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毫不在意。每当谈论国家大事,他都一副慷慨激昂之态,那时士大夫中正直严肃,崇尚气节的风度,便是他带头形成的。

里下河文学流派的诗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范仲淹是一个知足常乐,安于本分之人。在南京国子监求学之时,有好友见他每日只吃粥和咸菜,于是便留了一些美味佳肴给他。但是范仲淹却任这些食物放坏也没有吃一口,而是安然的吃着自己的咸菜。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吃,他答道若是吃了这些美食,害怕日后吃不下粥和咸菜。

范仲淹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一生所作定然不少,著名的《岳阳楼记》至今收录课本之中,成为他在散文方面成就的见证。而除了散文,范仲淹的词作也不少,可惜的是经过时间的侵袭,存世不多。


范仲淹是一个优秀的官员与文学家。

里下河文学流派的诗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一,在官场上,他的成就也是很大的,我们来一起了解下范中淹的一生官场之路,1015年,中进士,为九品,这个九品应该相当于现在的科级干部吧,也是铁饭碗,公务员呀,对于老百姓来讲,这是天大的官,二年后升为文林郎,文林郎是个什么官呢,还是一个九品,是个散职,四年后做了盐仓监,在这个位置一直做了三个,搞了个范公堤,***年,升为县令,到1026年范母去世而回家守孝,。范公堤让西溪与沿海各场再未有过特大涛灾,里下河平原成为江淮大粮仓。2018年仁宗召入京,任秘阁校理,这是个多大的官呢?估计也就是六品样子吧,不过好在这个官职可以经常面见皇帝,有面圣的机会。1030年离京任河中府通判,这个就已经到了七品与八品吧,这个官不大,在州知府手上干事,但又有监察州知府的职责。1033年,再次入京为右司谏,七品官职。

1034年,开始一路开挂了,调任苏州知州,估计在四品的样子,因治水有功,升国子监,相当于从三品吧,后又升为史部员外郎,管史部,三品,因为范仲淹喜欢直言进谏,多次被贬,多次提升,就像坐过山车,直到1043年,再次进京,升参知政事(宰相),后1046年出任邓州,出任邓州三年,写下《岳阳楼》记。一生官场坎坷,忧国忧民,直言相谏,不管在百姓中还是在朝廷,口碑都不错。

第二,在文学中,他出过的作品很多分为散文与诗歌,散文有《岳阳楼记》做为代表作,其中的“不以物喜,不为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成为千古名句,最重要的是他人如其文,一生都正正直直,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朝廷与百姓,而在诗词上,《苏幕遮.回旧》等都是经典的作品。

总的来说,范仲淹这一生是非常***的一生,造福万民,也忠于朝廷,能文能武(曾担任边防主将),做过将,也做过相,这样的人,古往今来也是乎屈一指的人。他写的《岳阳楼记》流传至今,虽然这么一位全能人物,在历史上怎么都会是名人,但也因为《岳阳楼记》更加深了人们对他的记忆。说到宋朝有多少宰相,可能没多少人记得范仲淹,但说到《岳阳楼记》是谁写的,大家都知道是范仲淹,而岳阳楼也因为范促淹,变得更加有名,甚至成为几大名楼,《岳阳楼记》应该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