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明清文学流派多的原因,明清文学流派多的原因是什么

  1. 清代为什么兴盛考据学?

清代什么兴盛考据学

一朝天子一朝臣。思想上的麻痹与控制往往最能达到统治者的目的。

16世纪末,明王朝正处于衰亡状态,各种社会矛盾冲击着明王朝风雨飘摇的统治。而此时兴起于北方白山黑水间的满族逐步强盛,终于乘李自成农民起义之机推翻了明王朝而取明代入主中原。

明末清初的新旧***更迭、社会由混乱走向稳定使得当时的阶级与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所以清朝的开国皇帝为了坐稳江山不得不实施一些不同于前代诸王朝的统治策略,以此在政治上稳固统治,社会上达到安定。而这些都体现在如何制服人数远超于满族的广大汉族士民身上。清朝首先继承明的科举制度,规定了考试命题范围如明朝,用科举延揽热衷于功名的知识分子。

明清文学流派多的原因,明清文学流派多的原因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康熙朝时对汉族知识分子恩威兼施,怀柔与强硬并举。怀柔政策主要体现在崇儒重道的文化政策上。在华夏正统观念的影响下,康熙很重视文治,并大力提倡程朱理学,认为“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弘矩”,以此在意识形态上获取广大汉族士子的支持,稳固统治。

康熙帝一生都把儒学作为治国的重要准则,先是颁布“圣谕十六条”,后被其继承者雍正扩成《圣谕广训》颁行全国,成为上至官僚下至百姓行事的准则;后开博学鸿词科,把隐于山林的博学鸿儒如朱彝尊、汤斌等荐举入朝授予翰林院官职。同时康熙朝重用了一批理学名臣,如我们所熟知的熊赐履、李光地、魏象枢、魏裔介、汤斌、张伯行等。上层统治者的这种作法,迎合了广大汉族士子的心理,慢慢的广大士子就被笼络,并开始与新***合作。

考据可以说是清代学术的主流,乾嘉时代更是发展到鼎盛。终身埋头于故纸堆中的考据学家数不胜数,如戴震、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那么,问题来了,清代的考据学为什么会如此兴盛呢? 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家,分别为:钱大昕、王鸣盛、赵翼

大多史学家将此归因于清代文字狱屡兴。试问一句,明代也有文字狱,为何不兴盛考据学呢?因此文字狱只能是考据学兴盛的一个助力,但不能说是直接原因。

明清文学流派多的原因,明清文学流派多的原因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杜维运先生认为“清朝康雍乾三代所提倡与从事的学术工作,如编书、校书、刻书等等是考据学兴盛的直接原因”。一方面清代藏书丰富,为考据学家们进行考据工作准备了物质条件。藏书风气自明代蓬勃发展,清代达到鼎盛。另一方面很多典籍在长期流传中有讹误,需要整理。因此大批的学人有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考据工作,还不用愁吃穿,怎能不兴盛呢?此外,学术风气的转变也是考据学兴盛的一个原因。晚明心学空疏不实,由盛转衰。清代重务实,“书淫”、“书痴”满天下。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序》中有一段对自己治学的描述:“(读书时)每当目轮火爆,肩山石压,犹且吮残墨而凝神,搦秃毫而忘倦。时复默坐而玩之,缓步而绎之,仰眠床上,而寻其曲折,忽然有所得,跃起书之,鸟入云,鱼纵渊,不足喻其疾也。”读书如此勤奋踏实,真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因此,重读书、踏实的学术风气也是清***据学兴盛的一个原因。 王鸣盛代表作《十七史商榷》

清***据学家们对传统文化的整理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一般历史考据学家多高寿,赵翼享年八十七岁,王鸣盛七十五岁高龄,钱大昕七十六岁。大概是因为处在一个“盛世情调,学人世纪”里,忘却世俗进行考据,能保持心情愉悦吧!

故纸堆里的怡然自得

参考文献

1.杜维运:《中国史学史》(第三册),商务印书馆,2010年。2.吕思勉:《国学知识全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

回答这样一个“为什么”的问题,角度是可以多种多样的。

明清文学流派多的原因,明清文学流派多的原因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们也可以反问一句,清代学者除了考据之外,他们是否有别的学术出路?中国学术最昌明兴盛的两个时期,是春秋战国与晚清民初。前者伴随着郡县制的统一王朝而戛然而止,后者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最终定于一尊,二者皆肇因于寻找出路、解决问题,终结于解决了问题、走出了路。从结果看去,前者埋葬了封建制度,后者终结了帝制传统,都相当于开天辟地,创新纪元了。这样的历史成就,细节性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根本原因必然要归结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甚至是帝制传统内部,儒学发展的几个阶段代表人物董仲舒、韩愈和李翱、程朱、陆王等,各有各的时代特征,也都是为了应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而激发出的新见解,董仲舒面临的是帝制初创、郡县和王国犬牙交错的局面,韩愈面临的是佛老盛行和藩镇割据、中央财税兵役无法落实的苦恼,程朱面临的是经济力量无法转变为国家力量的困窘,王阳明则面临的是阴阳二面、希世浮伪的官僚集团政治对实际经济事务的漠不关心,故而他们才应激而发。

于是,我们想要回答清***据学盛行的原因,可以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着手。很显然,农业经济力量是明清王朝的根本支柱,这已经是延续三千年之久的支柱产业了,到了明清时代,实在没有什么新的力量可以挖掘了,重要的是追求平衡和稳定的文官集团政治也不希望发展新的力量,以免打破统治的平衡和稳定,同时也避免手忙脚乱无法应对,文官集团自身可以一如既往地懒政下去,悠哉悠哉的吟风弄月、过士大夫们舒适的生活。清朝取代明朝也不过是对这种农业经济力量进行了重新整合而已,清初圈地扫荡了旧贵族而创造了新贵族,摊丁入亩政策则把张居正想做却没做成的事完成了,新贵族的本质跟旧贵族没啥区别,充其量等于是“荣华富贵”的所有权从一茬人手里换到了另一茬人手里罢了,荣华富贵的制造源泉始终是农业。如此一来,没有什么新的力量出现,也就没有什么新的问题被提出来,所有的根本性问题都已经被程朱陆王们解决掉了,剩下的只能是整理国故、深研考据了,也没有人会突发奇想去寻找另一条出路。当时,政治稳定,国家一统,几近于国泰民安太平无事,客观上也有物质财富基础来支撑这些人悠哉悠哉地考据深研。直到1840年英国人的坚船利炮震耳欲聋的响起,他们才震惊地看到农业经济力量之外的工商经济力量的威力,才开始意识到把经济力量有效地升华为国家力量的重要性,又匆匆忙忙的开始了另寻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