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创造一个文学作品

  1. 为什么有人说文学是对生活能动性的创造?

什么有人说文学是对生活能动性的创造

谢谢邀请。

为什么文学离不开人与人的生活?

其一,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只有反映人们熟悉的,至少是能够理解情感与生活现象的文学作品才能为人们所接受

创造一个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二,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也以社会生活为研究客体,但它们所研究的是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某种规律。而作为文学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则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是完整的生活场景,是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三,文学的客体是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那些富有特征性的生活现象才能成为文学的对象。

其四,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所谓审美意义是指社会普遍认可的审美原则,或者人们普遍具有的审美趣味。

创造一个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五,文学创作的客体有时是那些看上去完全是自然状态的景物,似乎与社会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也属于社会生活范畴。因为是通过人的感受来描写的自然,人化的自然。

《礼记·乐记》中写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文学作品创造性的反应了生活现实。既有对美好生活未来的艺术性期望,也反视着生活的过往。以此,回馈给现实生活的人们以极大地期许的动力,来创造美好的生活。可以说,文学艺术是对生活能动性的创造。

创造一个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句话,文学是生活的镜子。这是有道理的。但是,这句话不够严谨,文学反映生活,但不是像镜子一样,对生活原封不动的照搬再现,而是经过作家作者主观世界的分辨,取舍,扬抑,再创造等等之后的展现。所以,文学不是机械地照搬生活,一成不变的反映生活,文学在反映生活的过程中,作者必然会主动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识,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态度,立场,爱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是作者对生活典型化的提炼,加工和创造。所以,文学对生活的反映是能动的。而非被动的或机械的。

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谓读史可以明鉴,读诗可以明智,可以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修心养性,从中汲取知识,和得到生活的乐趣。


自古以来,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论语》,儒家思想学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特别儒家道家思想影响了几千年,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即道德,厚生,公平,正义,博爱,被传统阶级所吸收利用,规范人们的习惯行为,直到今天,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开设讲坛,思想传播影响深远,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当然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再说春秋战国时代的《孙子兵法》,此乃为孙武所著,当时打仗很多将领就是运用自如,其中一个就是孙膑,里面的《三十六计》,变化莫测高深,在战争中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发展。也被后代人学习使用至今,不管是管理领域,还是商业上都能用上,所谓商场如战场,就是这个意思,就连美国的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都开设课程,作为学习教材运用到现在军事理论上,通过《孙子兵法》理论基础得到很好的辩证。

我们不能全部举例,还有中国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繁荣了文化发展,推动历史前进,现代的小品,快板,评书,民间文学,现代散文诗歌,为人们喜闻乐见,津津乐道,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宝贵遗产,都在很好的传承,传播正能量,文化知识的蓬勃发展,带动社会的繁荣昌盛功不可没。

归根结底,文学是对个人修养、见识、内涵及思想的培育,文学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一个人、塑造一个人,使人更有智慧,更有创新意识及能力

因为,好的文学,包含了传统价值观、思想文化、***道德、历史经验等等包罗万象,能够全方位的让人了解世界,认识自己。

此外,最重要的是文学基本是前人对自我理想生活追求的一种表达,具有很深的美感内涵。

一个人对文学追求的高度,决定着一个人对生活品味追求的高度。文学造诣越高,对生活美和理想也要求越高,那么其创新要求越迫切,其能动性也相应会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