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夏朝文学流派有哪些类型,夏朝文学流派有哪些类型的

  1. 李斯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儒家,为什么李斯是法家?
  2. 为什么外国学者不承认古代有夏朝?

李斯荀子学生,荀子是儒家,为什么李斯是法家

这个问题意思,也很有见地。

抛开荀子是不是儒家先不说,先来考虑一下儒家这个概念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如果你读历史系,又恰巧是个爱学习孩子(小编这个委婉的夸自己爱学习,你们没有看出来吧),应该知道十年前《史学月刊》李振宏老师发表的一篇文章《论“先秦学术体系”的汉代生成》,堪称经典

根据目前研究来看,先秦诸子没有一位称自己是哪一门哪一派。我们往往习惯认为的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小说、杂家等等,貌似主张鲜明、泾渭分明。其实这些都是汉代的那些儒生们给整理的。其实这些先贤们的思想其实相互吸收借鉴的有很多,荀子认为人本性是恶的,孔子认为人本性是善的,貌似两人主张冲突很大,但他们都在维护礼法,所以都被归到了儒家。

夏朝文学流派有哪些类型,夏朝文学流派有哪些类型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李斯则不同,因为李斯是官,他要管民。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也就是李斯不能用礼来管理庶民,那么他就要把礼从自己的主张中拿掉,“礼法”去掉了“礼”,也就只有法了。所以,李斯虽然继承了荀子的“人本性恶”的思想,但没有用这个思想维护“礼”,却用这个思想维护“法”。所以,李斯被归为法家。

最后,还有一个说法特有意思。汉代是儒家的天下,儒生们当然要美化一下自己。前面导致秦国灭亡的那些读书人,虽然他们从儒家出身。但,汉代的儒生不愿意认他们,因为在这些傲娇的儒生眼里,儒学是不会让国家灭亡的,所以李斯等人就被剔除出儒家,在门派分类中,被划给了法家。

荀子虽然是儒家大师但是他强调学以致用,他的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他的学生有很大影响。其实不只是李斯,另一个学生韩非子也是著名的法家。

夏朝文学流派有哪些类型,夏朝文学流派有哪些类型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李斯向荀子学习的时候,就是学习帝王之术,可见荀子这个人有的是治国安邦的本领。

荀子的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道、法、名、墨诸家之长。他以孔子、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痛斥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为“贱儒”,对子思、孟子一派批评甚烈。其对孔子思想有所损益,政治思想中突出强调了孔子的“礼学”,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都出于荀子门下。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法家主张依法治国。

夏朝文学流派有哪些类型,夏朝文学流派有哪些类型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我们印象中,先秦学派中的儒、法针锋相对,前者指责后者刻薄寡恩,后者痛斥前者流于虚伪。但在战国后期,当时的两位法家大咖——理论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实践派的巨擘李斯,竟然都师从儒家***荀子,这不禁让人大感意外。

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

第一,战国各大流派本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我们想象中与“江湖门派”类似、相互之间泾渭分明的派系。所谓的流派只是后世的分类,他们之间互相学习、吸收的情况极为常见,某位***以一门学派为主、以其他流派为辅的混合模式也屡见不鲜。

儒家一度占据绝对优势。战国初期,“非儒则墨”,儒家的影响力无与伦比,甚至连墨子最初也“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战国前期的吴起精通兵、法、儒,而他的儒学老师,就是孔子的徒弟曾子、卜子夏;推动魏国变法的李悝,也是吴起的同学。

而荀子则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位大儒,而且其理论极为浩瀚、丰富。年轻时,他曾游学齐国的稷下学宫。在这个百家争鸣的文化中心,他充分吸收了来自各派的理论,并且形成了自己依儒家为主、以墨/道为辅的思想特点

所以李斯、韩非子都曾向荀子学习,也就并不奇怪:这种一个顶仨的多功能老师去哪找?

先秦百家以老子道家为尊,花开百枝,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在那个思潮澎湃的时代里,各种学说都在探讨国家、王权、人民之间的关系,提出各自的治理国家的办法。

这其中,老子对旧制度是完全失望的,批判甚至放弃努力;儒家则希望自上而下进行改革,维护不合时宜的旧制度;墨家与儒家针锋相对,反对宗族礼法的“血统政治”;法家则主张制度管理,忽略对人性和人情的关怀,严酷无情。

而法家代表人物就是李斯和韩非子。他们都是荀子的得意门生,这说起来好像是有些背出师门的意思。

实际上这是后世上帝视角的疑问。

一来当世之时,只是以老师来分学派,并没有确定的儒家、法家之分,只要是适合自己需要的,能够激发本人思维活力,得到统治者认同的观点,大家可以学习。

还有一点就是学问上的百家,并不像我们后来臆造的江湖流派,不能背叛。何况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良禽择木而栖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并没有思想局限。

荀子这个人的思想比较复杂,虽然自认是孔子传人,但是他和孟子意见相左。儒家学问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实践后,也发现自身的缺陷,开始为适应社会发展着手改良。孟子是“性本善”的代表,而荀子则是“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提倡儒家的道德教化规范统治,但是孟子重在教,而荀子重在规。

所以,荀子的思想底色就充满了对人性的不信任,相信只有法才能约束人向善。

虽然目的都是为了礼教和谐社会,但是达到目的所用手段和方式完全不同。

而李斯,韩非子等人到荀子门下求学,也许就是为了给法家寻找理论基础。他们可能在投入荀子门下之前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只是在荀子门下作个研究生罢了。

先秦时期,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年代。百家争鸣的盛世景象,传道受业解惑,并不因为老师属于哪个门派,而强行把学生也定义为哪个门派。

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师父的言传只是一部分,学生的实际领悟是另一部分。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教育对人的影响。

荀子的学术思想比较复杂,并不完全拘泥与儒家,所以他的***们在后期演变中逐渐偏向了法家。

荀子的三大高徒:韩非、李斯、张仓。

韩非、李斯二人都是法家代表人物,并且是由韩非创立的法家学说

也就是说,韩非属于法家的开宗立派人物。

为什么外国学者不承认古代有夏朝?

外国史学界确实有不承认夏朝存在的流派,他们认为商朝有确信的历史,但是夏朝和三皇五帝被列为神话。这是什么原因呢?很多人把目光投到考古界对夏代城邦的挖掘,期望夏和商一样有帝王墓、城邦甚至文字出土。所以夏朝的问题只是无法用考古证实存在,而不是确定夏朝不存在,别有用心的人或不明真相的人常常误入歧途。既然确定夏朝是存在的,为什么又流于神话呢?

其实,外国学者眼中的神话与信史的差距并没有中国学者想象得那么大,从纯神话[_a***_]《荷马史诗》在西方国家的史学地位可以一窥究竟。《荷马史诗》作为为古希腊文化中最伟大的史诗,犹如一部百科全书,讲述了古希腊人民关于天文、地理、历史、社会、哲学艺术和神话等全科知识。后世的西方文化从《荷马史诗》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直到现在俨然是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文献。

所以外国学者眼中的夏代历史是神话传说并没有贬低意味,当今时代中国的神话作为口承文学的代表之一,与上古歌谣的开发已经蓄势待发。还没有意识到神话故事拥有史学价值的人应该改变自己的视角,而不是迷信中国考古会带来丰厚的夏文化堆积。夏朝的存在价值又不是外国学者说了算,与其计较这些鸡毛蒜皮的学说,不如摆正自己的文化三观,挖掘夏文化实质存在的深层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