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切尔诺贝利的灾难文学作品有哪些

  1. 如何评价S.A.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又名《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
  2. 有哪些深刻探讨死亡的文学作品?

如何评价S.A.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又名《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

在这样一本充满苦难、哀愁、无奈、愤怒、乐观、悔恨、幽默等复杂情绪的书面前,一切试图去定义、概括的行为都难免显得徒劳。阿列克谢耶维奇善于使用平淡的记录,在巨细靡遗的细节中来将苦难还原为个体身上的重担,将俄语文学的“苦难”传统再一次拓展。书中的故事具有巨大的感染力,读者似乎被置于书中人物的身边,听着他们给你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看到他们因灾难而变得支离破碎的生活。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感人肺腑”不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成为了一种实打实的身体体验。

我不喜欢《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这样的译名,带有一种消费主义的噱头,将书中人物苦难作为吸引眼球的工具。相较之下,原作名《Voice from Chernobyl》更加贴合全书的氛围,也更加符合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书写特点

6年前,日本大地震后,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引发高温核燃料泄露。这个消息传出不久,我国开始了一场食盐抢购风潮(我国食盐内强制加碘,而碘剂是常规的防辐射药剂),超市、小卖部里的食盐被恐慌的人们一扫而空。这股恐慌,从东部沿海蔓延至西南内陆的四川。自1945年美国在广岛和长崎上空投下***以来,核爆炸及随后的辐射便成为人们记忆最深处的恐惧。冷战期间,美苏出于这种恐惧一方面积极扩充核武库,一方面却也不敢轻举妄动。

切尔诺贝利的灾难文学作品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出于对能源的渴望,人们掌握了核电站技术。70年代法国、日本、前苏联国家建立了数十座核电厂,在发现新能源的喜悦面前,人们对核辐射的恐惧或多或少地被消解了。

直到1986年4月26日凌晨。

哪些深刻探讨死亡的文学作品

生命,是这世间一朵朵绚烂的花。正因这色香味不同的花,世界才会无比美好无比多彩。

切尔诺贝利的灾难文学作品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然而,无论多么美好的生命,都会生病,会有走到尽头的一天,这是不可违逆的自然规律。在那一刻,有多少伤痛、挣扎,又有多少不舍,恨不能将时间定格,以留住生命离去的脚步。

最近,看了澳大利亚重症监护领域首席专家肯.赫尔曼的著作《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对重症监护这一神秘话题进行了解密。让我对生死这个课题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这本书讲述的是发生在重症监护室里的故事。故事不仅描写死亡,更着墨于挽救生命。

切尔诺贝利的灾难文学作品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书里讲述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的一个新鲜领域——重症救护。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如心脏病、糖尿病、重症肌无力、闭锁综合征等等那些熟悉但却并不了解的或者陌生而神秘的重型疾病的机理及病人是如何在重症监护室里被抢救,从死亡线上回归的。

作者试图通过一个个温暖的故事引发我们每一个个体对临终关怀的重视。无论是对医务工作者、病人家属、还是对患者本人,都提出了动人心魄的课题:生命尽头,医生能为病人做的,是一次次明知是徒劳的创伤性抢救治疗,还是留有最后的时光,帮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与家人进行最后的团聚。

作为一名医生,赫尔曼教授在《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里直面内心深处,向读者诚恳地分享了多年来临床的所见、所感、所悟,故事中不但有医务工作者的专业、努力、配合,更有在病房中上演的人间温情。亲人之间的眷恋不舍、支持与爱、无语情深。深沉的血肉之缘难以割舍令人落泪。

非常喜欢《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的封面设计。书衣上,茫茫大海中有一艘航行的船。海的颜色如火焰,象征人类的生命之海。。船头是凤凰的形象,应该象征着涅槃重生吧。整幅图给人的感觉神秘而震撼。正如生命的力量。同时,也暗示医务工作者生命摆渡人的工作意义

剥下书衣,书的封面却是一束底色为蛋青的白色百合花。象征着恬淡、平静、温婉的生命本质。里外两层封面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生命的汪洋中抗争拼搏之后,最终悟出其真谛。

这一类的文学作品相信有很多,角度也不尽相同。但我最想推荐的是《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和《走到人生边上》。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是白俄罗斯作家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写的一本书。

讲的是:位于前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发生核泄漏***,引发反应炉爆炸。导致前苏联大片国土被污染,大量的放射核素被释放到大气中。苏联***派人疏散了当地的民众,已经吸入大量放射物质。这是一部令人感到沉重的书,当你看到如花少年惨烈死去,无数人患癌,刚出生的婴幼儿四肢不全,各种怪病出没……你就会觉得生与死紧密相兼,是天灾还是人祸面前什么都是那么不堪一击。而情感成了让人悲凉的纽带。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是杨绛先生96岁高龄时的作品。第一部分关注了神和鬼的问题,人的灵魂、个性、本性,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命与天命以及人类的文明等问题。融会了文学、哲学、***学精神分析学科知识,并形成了她自己的思考。第二部分有多篇散文组成。

这时应该明白,这两本书一本是在事故面前人的态度,一本是百岁老人对灵魂的拷问。是极具代表性的两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