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自居现象是什么

  1. 汉朝以后官方以汉族、汉人自居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
  2. 自居易“底层诗”的界定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3. 为什么古代才子以风流自居?为什么文人还赞许风流才子?

汉朝以后官方以汉族、***自居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

秦朝之前是长期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国家没有统一,所以各个小国都是称呼不同,一般来说都是用国号来称呼自己,比如燕人、齐人、楚人等等

秦朝时期的人们一般称自己为秦人,不过由于秦朝很短名,这个称呼诞生没多久就渐渐消失了。

当汉朝***建立以后,汉族变得越来越强大,终于到达汉朝的巅峰,因此渐渐的人们就开始有了***的称呼,人们就开始以“***”身份自居,那时并没有汉族这一称呼。

文学理论自居现象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郑重宣告: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从而汉族的称谓也在这时候重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汉族称呼正式出现,沿用至今。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在汉朝统治下的人民都是***,到了北魏后期才开始代表中国人,后来通过各族的融合,杂居,以及游牧民族的同化,到了中华民国时,才称为汉族,汉族时中国的主要民族,占中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以我们汉族就像大海,包容,同化,使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不少融合到汉族,也是我们创造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基础,我的回答完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我是路遥知,有幸回答。

文学理论自居现象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般来说会用到汉族、***的称呼,原因有二。

其一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起义者喊出汉族、***的口号用于号召民族反抗外来少数民族入侵或少数民族专用于区分以示低人一等。

其二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官方自称用以区分各民族。

文学理论自居现象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按照这两个可能的原因,我觉得在唐、元、清这三个朝代从后往前去找比较合适。首先是满族统治的清朝

有一种说法,“汉族”的最早记载是在太平天国末年的侍王李世贤《致各协约国书》中,太平天国将满清视为“鞑虏”或者“满妖”,对应的用“汉族”来号召***起义。

今幸天父皇上帝不弃汉族子孙,愤鞑虏之胡行,命我主定鼎金陵,十余年来,歼除鞑虏,何止千万。

我军肩负责任,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弃寸土于不顾……我国所欲殄除者满妖盗匪也,我国所欲恢复者中国也。今满妖未除,伟业未竟。

接着往前找蒙古统治的元朝的记载。

的确是汉朝。

汉中讲四川话,不讲陕西话。

汉中是汉水发源地,属于长江流域;西安关中属于渭河黄河流域。

刘邦封汉王,辖地就在巴蜀(汉州,包括汉中)。

汉中古属益州;西安关中自古属于中原河南司州。

本来就应该陕北划归宁夏,汉中划归四川,西安关中平原划归中原河南,宝鸡划归西北甘肃陇东。

汉族这个名词的产生,就在汉朝。汉武帝时期,***大批出现在亚洲各地,于是其他民族便把汉武帝派来的军队叫做汉兵,使者则叫做汉使,既不是汉兵又不是汉使,那便叫做***。

自然,这其实是外人对汉朝人的一种称呼,就如同此前六国之人口中的秦人是一样的。但因为汉朝实在久远,从公元前202年一直延续到公元后220年,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所以周边各民族叫习惯了,便不再改变。

而返回到中国人自己这边,因为汉朝灭亡之后战乱连绵不断,大家也确实挺怀念这个时代。所以在此后数百年中,中国人自己也以汉朝后裔自居(这一点,与秦人这个称呼就不同了,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自称过秦人,而秦王朝的直接后裔,也早已灭绝。对秦的崇拜,一直要到清末,中国人感受自己成为国际上著名的贫弱大国,由此受了***,于是便往前翻从来不看的史书,翻到秦这页,那些人就觉得秦很牛逼,够冷血、够霸道,于是对秦的崇拜开启新潮流,这股浪潮,直到现在还很流行)。

当然很多人有这种可笑的想法,其实很大原因是因为不读书,实际上中国的朝代之中,很多朝代都比秦更强大,而且这种强大是持续性的(秦的强大是非持续性的),汉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们看汉朝的对外成绩,由于秦末的战乱,西汉初期的军事实力确实比较弱,所以一度屈服于匈奴。但这种局面在汉武帝便开始转变,并形成对匈奴的绝对优势,这种优势,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

当然,教科书是不会说这样的,所以只看历史教科书和历史电视剧的人,对此便了解甚少。咱来列举一下:

现如今的内蒙、新疆、甘肃、宁夏这些省份的大部分地区,是汉朝开始纳入中国管辖的;现如今的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这些地区,是汉朝时期确立为中国领土的。

自居易“底层诗”的界定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白居易“底层诗”中隐藏的秘密是他的创作观,就是诗歌创作到底是因为什么又是为了什么。

白居易自己也有一些关于诗歌理论的论述,比如“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还有另一句更是广为大家熟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白居易认为诗歌应该为事而作,从而达到为民***干预政治的目的。

在《新乐府.并序》中,白居易曾云: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城也;事实而核,使***之者传信也。这进一步揭示了白居易具体的创作方法,那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白居易认为用白描的手法反应客观事实是最好的,是最能打动人的。所以白居易对李白评价并不是很高,因为他的作品虽为奇文,但“风、雅、比、兴,十无一焉”。

说到这里,我们不由想到另一位大诗人杜甫,他的很多诗作都是反应民生疾苦的。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杜甫是在诗歌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的践行,并没有提出这样的文学创作理论。

追溯到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咏唱各地风土人情的《风》便有了关注现实关注民情的特征,之后的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更是极力描写底层民众的生活可以这样说,白居易是继承了了《诗经》与杜甫的优良传统,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出了描写底层生活的创作理论。


为什么古代才子以风流自居?为什么文人还赞许风流才子?

风流有多种理解。 风流,是指一个人(包括男人女人)同时或先后与不止一个异性发生两厢情愿的关系,包括精神上的倾慕、言语上的亲昵及行为上的亲近,亦即包括***象性行为、边缘性行为及核心性行为的异性之间的恋爱关系的总和。

它的最明显的特征是:一、同时或先后与异性发生不止一次的恋情;二、这种恋爱关系无论是否存在功利性,其开始时,一定是两厢情愿的,即使后来发生了变化。人们一般容忍风流的男子或女子,并且通过文学及其它艺术等方式表达出来,或羡慕,或同情。比如,我们会容忍李白、杜甫和韩愈这些风流者的储妓或者逛青楼;对柳三变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赞不绝口。

在以往社会历史上,风流一词大多用于男性,但自从女权主义抬头后,不少[_a***_]也染指其中。现在的电视,电影里的“大姐”不是也养些小白脸吗?虽然那是***影视,但毕竟反映了现实的某种现象。 风流,是对现有婚姻制度及社会***道德、家庭体制的嘲讽,甚至破坏。也可以说,风流是原始婚俗的遗风。它的核心是多偶制,是人类在性关系上的返祖现象。它是现今社***热衷的一大现象,不仅是男女不平等的产物,它又是男女追求绝对平等的产物。

此风流非彼风流也!

风流者,如风流动,所以自然,所以洒脱,使人清爽,引伸为非凡气度,所谓“风度”是也。

也就是说,风流指的是才学加持之下的性格,并非是指男女关系,文***风流和生性风流完全是两个概念。

前者是个人修养,后者是生理冲动。

如果一定要扯上男女关系,那么风流可以解释为真性情,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不作伪”,我想和你GUN床单,我想和你约P,直接表达,毫不扭捏。而不是“我好像在哪见过你”,“我喜欢你”等等。

可以这样理解

真正的风流相当于嫖客,直截了当。

后来的风流相当于渣男,始乱终弃。

在风流的最初阶段,风流是裸奔,是大醉,是号啕大哭,是躺在女人脚下睡觉,是和猪一起喝酒,是跑到深山里打铁,或者宁死不做官,连曹丕那种天子也得带着头学驴叫。

魏晋风流从不涉及男女之情,或者说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