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明清的诗歌流派

  1. 为什么唐朝流行诗、北宋流行词、元流行曲,而明清则是小说?

什么唐朝流行诗、北宋流行词、元流行曲,而明清则是小说

你提出的这“四个流行”不是很准确吧?比如,什么叫“唐代流行诗歌”,“宋代流行词”,“元代流行曲”,“明清流行***”啊?

那汉代就不流行诗歌了?我是千千千里马,今天我们文学与“流行”这个话题谈起。

今天,既然限定在“流行”文学,我以为,我们还是从大众阅读谈起吧。

明清的诗歌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大众消费文化,那是自古有之的事情。自有人类语言,我们认为,“流行”口头文学,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所以《诗经就是最早的诗歌口头文学。


《诗经》对中国文学影响巨大,汉代、晋代,《诗经》都是正统流行的文学。因为读《诗经》如后来读《三字经》,只要识字读书,第一本书肯定是背《诗经》。这个传统民国初年还存在

明清的诗歌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是,诗歌也在发展。经过四言诗和汉代五言诗为主的发展,六朝研究把诗歌语言的音律研究得很成熟了。

唐代,中国的诗歌已经是七言诗创作居多的时代,加上科举对诗歌的重视,那么,阅读诗歌,蔚然成风,应该是非常合乎情理的。

那么,为什么说唐代还“流行”诗歌?因为诗歌也是音乐文化的主体,唐代歌舞盛行,自然需要大量诗歌创作。王维,王之涣的诗歌都是音乐家争相喜爱的大诗人

明清的诗歌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李白也创作看大量易于传唱的作品。他进入唐玄宗的皇宫,就是因为唐玄宗需要音乐人才。

这应该是和留传的载体有很大的关系。文学形式都是以文字语言为基础的。流行传颂有口头和记录两种形式。口头流行的随着年代久远而失传。只有记录的有可能留传下来。但古代记录条件有限,朝廷官府只作史誌的记录,文学形式只能是私人爱好而记录。《诗经》的记录是用竹简刻录,到唐时用绢抄录。到宋时才出现活字排版印刷。所以,此前多是诗词类短小精概类文字和优美的文艺精品有留传。而其它形式虽有也只是口传代传,自然失传容易。到明清,纸张印刷术都已完备方便。于是如***等多种文学形式也能广为流行传阅。所以也成为时代的标签。这和生产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要比题主想象的广泛。

一个角度是语言的发展:无论书面语还是白话,语言结构的复杂程度在前两年前的历史中都是逐步增加的:无论从诗经之四言,到汉魏的五言,再到七言;还是从先秦古语,到魏晋誌怪,到唐宋变文。***之前的标志性文学:诗、词、曲,都属于韵文,并在韵文范畴内发展到了极致。到了明清,唐宋以来繁盛发展的白话已经完全有资格取代变化日趋缓滞、结构日趋稳定的韵文文学。

第二个角度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导致粮食增产,人口迅速膨胀。伴随而来的,白银大量使用,工商业城镇兴起,产生了大量的市民层级。这部分新型人口,有钱,识字,自然也有文化消费需求。可他们的消费需求和文人士大夫又判然有别——士大夫侧重文学的审美和教化,在唐代甚至以诗赋取士;而市民阶层则全无这个需要,他们要的就是消遣与***,就是俗文学。

第三个角度非常重要,但常常被忽略,就是印刷业的发展。唐宋印刷水平已经很高,但主要以官刻为主,主要出版机构有:国子监、崇文院、秘书监、国史院、进奏院、刑部、大理寺、编敕所等。由于宋版书印刷精美(部分),数量稀少,现在宋版书都是按页卖的,价值连城——其实,早在明代,宋版书都已经按页卖了。可见其传世之少。到了明清,家刻,坊刻大量出现,刻书也逐渐由国家文化、政教活动,转向民间商业活动。 书籍数量猛增千百十倍。

***与前代诗词曲最直观的区别就在于长……它必须依赖发达的出版业才能传播流行。如果换成经卷装,甚至简牍,恐怕一部***就要「学富五车」了……所以明清出版业的发展,也是***流行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