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第一编 导论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你说的是童庆炳的《文2学理论教程》是吧,那个i内2容都一b样,无e所谓。
《文学理论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童庆炳 这本书相信很多考文学专业的同学都有准备,这本书就是610文学基础的重要命题来源。
典型环境原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环境,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由恩格斯在1888年4月《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的,这一观点是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艺术总结。
集中体现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及二人合著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入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以及与自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强调了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并且高度概括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然前提条件。
文艺美学研究·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英国女作家玛·哈克奈斯把她的中篇小说《城市姑娘》寄赠恩格斯,并致信征求意见。1888年4月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一信中对这部***的得失成败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意见。
在《致玛·哈克奈斯》这封信中,恩格斯写到:“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典型与意境的区别主要在于:①含义不同。典型,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艺术形象,包括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
2、(1)联系: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二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装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
3、典型与意境的区别主要在于: (1)各自酌含义不同, (2)在艺术作品中的侧重不同。
4、意境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yì jìng。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5、意象和意境内涵不同 意象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
6、内涵不同:意象: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
1、巴尔扎克认为,典型是现实主义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因为典型是对普遍现实的表达。他认为,***的任务不仅仅是反映现实,而是通过典型人物和情节来揭示人性的本质,以及社会和历史的真相。
2、巴尔扎克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成了唯物论的信仰者,从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认识到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并能由此把握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取代封建制度的时代发展方向。
3、“诗意的裁判”: 是指对文学创造的评价,这一概念是由恩格斯在1883年12月致劳拉·拉法 格的信中评价巴尔扎克时提出的,他说在巴尔扎克的作品里不仅“有1815年到1848年的法国历史”,还有他对[_a***_]历史的富有“诗意的裁判”。
1、意象 [ yì xiàng ]:亦作“ 意像 ”。谓寓意深刻的形象;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形象;神态;风度;想象;印象;意境;心境。意境 [ yì jìng ]中国古典文论中的用语。
2、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根据童庆炳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3、这些片段式的言说从“意”到“象”、“言”到“意”辩证关系的讨论以及“风”、“比”、“兴”等艺术手法的阐释方面初步探讨了“意”、“象”、“言”的关系及创作手法,为意象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意思是:作品所表现出的艺术境界深奥,文字深邃。意境:中国古典文论中的用语。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具有情景相生和虚实相成以及激发想象的特点,使人身临其境,得到审美愉悦。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