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是讲的对的,革命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它的一出世,就以歌剧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广为传唱,体现了当时的时代主旋律。 在革命性上,体现了以江姐为主角展开的故事情节,在当时的长篇小说《红岩》和电影《烈火中永生》之后在同一题材上,又增添了另一种表现形式。 在艺术性上,歌剧《江姐》的音乐设计上定调就是以川腔川味为基本元素,体现了故事发生在四川,演唱上围绕着这一特定音乐元素,更体现出它的地方特色。在当时那个时代,同样的格式以歌剧的形式的有广西的《刘三姐》和湖北的《洪湖赤卫队》也都是具有这鲜明的地方特色,《江姐》就是第三部了。 之后好像就再也没有了,这是比较遗憾的。
《江姐》于1962年,被阎肃先生从小说《红岩》中抽出来,编程了歌剧脚本,于1964年公演,当时周恩来在公演的第四天携夫人亲自到现场自费观看。在歌剧《江姐》的脚本诞生的时候,阎肃先生得到了刘亚楼将军的认同。当阎肃先生把稿子给刘亚楼将军观看之后,将军一口气看完,指示说“要精雕细琢,一炮打响。”之后,刘亚楼将军在歌剧试唱排练时再次提出了修改建议,在排练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之后的一首主题歌《红梅赞》也受到了刘亚楼将军的亲口肯定,而这首歌的歌词也是刘亚楼将军亲自过目审定的,剧组上下的精雕细琢,使得《江姐》成为了一部经久不衰的作品。在《江姐》公演期间,收到了无数报社记者和观众的撰稿赞扬,后来《江姐》剧组南下,到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演出,刘亚楼将军仍然密切关注着演出的情况。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2421.html